拍于成都世界非遗节拍于成都世界非遗节 拍无成都世界非遗节【本文音乐与内容均为原创,文责自负】
牛牛灯,可能绝大多数的伙伴们都不知道。它在我国西南一带农村过去较为流行,只不过十分粗俗,粗俗得不能入流。然它毕竟是种艺术形式,是种文化现象。是文化的东西就可以去其糟粕,就可以予以艺术加工,就可以古为今用。
一、引言
“牛牛灯”流传于四川南部一些农村,历史悠久但现今已基本失传。
“牛牛灯”基本失传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富裕起来了的农民不再用讨好别人的表演的方式来挣得一口饭吃。
但它却是一种艺术形式,是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如果失传,则是我国文化艺术的丢失。怎么运用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来为我们今天的文化艺术服务,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
二、牛牛灯的起源
1、为什么取名“牛牛灯”
我们先从“灯”说起。
我国的元宵节又称灯节,中国各地都有以灯为主要道具的民俗文化活动。这种民俗文化活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灯展、猜灯谜等比较静态的活动;另一类是耍灯。即顶灯、跑灯、舞灯等以灯为道具进行的舞蹈、杂技表演。
但民众口中的"耍灯"不仅仅是指以灯为道具的表演,而是将在元宵节期间所有娱乐活动的民俗表演都称为“耍灯”。 后来有些表演被淘汰,有些表演受到民众喜爱,表演的形式逐渐固定,表演的名称已随着被固定下来。比如耍“龙灯”、耍“车车灯”、耍“马儿灯”、耍“花灯”等。“牛牛灯”便是其中的一种。
再说说为什么用“牛”的形象来确定表演具象。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在农耕时代,耕牛是农民的至宝,牛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重。用牛的形象进行表演,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自耕自作的小农经济条件下,牛牛灯的制作较为简单。人们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即随处可见的竹做为材料,将竹削成竹篾,用竹篾编成牛头的形状,再糊上一层纸,用墨汁在纸上画上牛的眼睛、鼻子、嘴巴。用一张床单连接在牛头上,做成牛身,再用干棕树叶做成牛尾巴连接在牛身的末端,一个惟妙惟肖的牛牛灯便制成了。
不用花销,可以自己制作,且“牛”的形象能够获得受众的喜爱。这便是牛牛灯用“牛”作为具象的原因。
所以这种表演称为“牛牛灯”。
2、牛牛灯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中国西南一带农村
在“牛牛灯”非遗的申报材料中,有这样的描述:“ ‘牛牛灯’ 起源于唐朝年间(灯从唐王起,戏从唐王兴),反映了唐朝以来的民间风俗。从‘牛牛灯’的道具看,它保留了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的日常生活用具风格。”
是否起源于唐朝,尚无确切的依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起源于农耕时代的中国西南一带农村。如前所说,牛牛灯的制作是用 本地丰富的资源即随处可见的竹做材料,我国北方一带没有竹,所以北方没有牛牛灯。
牛牛灯表演的最初目的不是因为娱乐而是为了“讨口”,就如以前那些在街头表演杂耍的艺人一样,目的是为了得到赏钱。解放前直至解放后的六十年代中期即文革以前,牛牛灯在我国西南农村十分盛行,这也和我国农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分不开。
由于文革清除“四旧”,牛牛灯列入“四旧”范畴被禁止。此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不屑于这种“讨口”式的表演。牛牛灯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现在已濒临消失。
但是,牛牛灯同时具有文化和艺术的成分,我们完全可以将它重新定位、重新打造而进入现代文化艺术的殿堂。
三、牛牛灯的重新定位1、为什么要将牛牛灯重新定位
我们先来看牛牛灯表演的形式与内容
每逢春节、元宵或大户人家喜事临门,耍牛牛灯的人都要挨
家挨户去拜年以讨赏钱。
表演者一共六人,也可更多。一般为:一人扮“牛倌”,另外二人扮牛,其中一人耍牛头,一人耍牛身。
另有三人是乐师。乐器为一个戏剧用小鼓,一个锣、一个钹。以川剧锣鼓为基础,一般是中速节奏和慢节奏。
所有的表演分为动作和演唱两部分,动作有:1)、“牛倌”背着背篼,背兜里装上青草,手牵着牛,嘴里唱着山歌出场;2)、“牛倌”不时用鞭子抽打停下来吃草、休息的牛;3)、在行进的过程中,牛一会儿停下来吃草,一会儿坐卧,一会儿追打牵牛人。
演唱由“牛倌”进行,演唱的内容很多,也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为奉承受众(主要是主人家)的,另一个部分是俏皮话或打情骂俏的。举例如下:例1、耍起牛灯到处走,来到主家大门口。
无事不登三宝殿,要给主家拜新年。
锣一声来鼓一声,请你开门接牛灯。
你把牛灯来接了,儿子儿孙享太平。例2、风吹灯笼团团转,
主家大门开一扇来留一扇。
若是你把两扇都打开了,
牛灯保你金子一串银一串。例3、旁白;“一个疙兜两头翘,屙屎不屙尿?”
牛倌:“是公鸡。”
旁白:“一根藤藤儿,吊满猴猴儿 ,藤藤儿一断,吓得猴猴儿惊叫唤?”
牛倌:“放鞭炮。”
旁白:“一根树儿矮趴趴,上头结些粽子粑,过路大哥摘来吃,大叫三声“妈呀妈”?
牛倌:“海椒(辣椒) ”例4、牛倌:锣沉沉来鼓沉沉,耍起牛灯进华门。
鼓冬冬来锣当当,主人家烧纸一回烧一张;
你把纸钱全烧了,保你今年娶个大姑娘。
今夜看见嫂穿蓝,手头提个猴子盘。
问你猴子卖不卖,你只卖猴子不卖盘。
旁白:看牛娃儿蔫当当,割把草儿倒起装。
爹娘不准你吃饭,端端起盆子喝米汤。
牛倌:看牛匠我生得矮,牵起牛儿到处跩。
我背又驼来头又癞,问你大嫂爱不爱?
旁白:看牛娃儿你莫歪,抓你过来喂牛奶。
三个牛奶喂大你,你好到处去卖乖。
看牛娃儿你莫狡,抓你过来喂红苕。
三条红苕胀死你,问你还要狡不狡?
例五、哥哥送我二里垭,望见满山都是花。
花对哥哥在言语,望兄伸手去采它。
哥哥若是胆儿大,采朵牡丹带回家。
哥哥若是不贪耍,你是你来花是花。
(此时演员或观众接唱“祝英台”):
哥哥送我六里塘,望见河边一磨房。
上扇麻绳吊稳当,下扇不离一根桩。
弟兄好比磨儿样,上扇不忙下扇忙。
哥哥要是多会想,学个磨儿又何妨?
有个妇人不简单,一张清水脸,
眼睛滴溜圆,搽脂抹粉爱打扮。
惹倒不松便,一叨大半天。
她自己把两床棉被重起盖,
把个丈夫儿晾在一边。例1、例2称为“吉利子”也就是我们说的吉利话,由扮演牛倌的人对着受众(有明确的主人家时对主人家)说唱。例3是在牛牛灯表演中经常使用的一问一答形式。由打锣鼓的人或其他未进场的演员问话,牛倌回答。这部分的内容多为俏皮话或打情骂俏的说唱。例4也是一问一答的形式,但问的不止一人,可二人、三人或四人不等。问答的内容也是卖乖取巧的俚语或打情骂俏的风骚语言。例五为牛倌说唱,演员或观众接唱。观众之所以能够接唱,是因为观众们对这一段说唱十分熟悉,就如我们现在的一些歌手与观众互动演唱一样。这一段内容十分固定,目的是与观众互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在内容上借用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情节,但掺杂了许多打情骂俏的语言。
在西南农村,农民们在讥讽对方或在贬低对方时,通常将对方称为“耍灯的”。把不正经的、油腔滑调的人也讥讽为“耍灯的”。耍牛牛灯的被看成“下三滥”,其原因正是因为牛牛灯说唱内容和表演中的低级趣味。
在表演形式上,牛牛灯也十分单一乏味:“一个牛倌一头牛,三个动作场上走”就把牛牛灯的表演概括完毕。
因此,牛牛灯需要重新定位。牛牛灯的重新定位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表演目的的重新定位,二是表演形式的重新定位,三是表演内容的重新定位。1、 表演目的的重新定位
过去牛牛灯表演的目的是为了讨口、讨赏钱。这样的目的决
定了表演人地位的低下,就如乞丐行乞。表演者必须低三下四,必须竭尽所能地讨好、奉承受众或“主人家”。
现在,牛牛灯表演的目的是为活跃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2、表演形式的重新定位
表演形式的重新定位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服装、道具。
牛倌的服装道具:过去的牛倌上身均为赤膊,下身均为破旧的裤子、打着赤脚、挽着裤腿,拿着根竹枝当牛鞭,是一副穷苦人的打扮。
我们现在应当把牛倌定位成一位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新型农村人。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见证者、受益人,有着强烈的幸福感。
在服装上应穿着喜庆,牛鞭也需改为有装饰效果的舞台用道具牛鞭,不再背背篼和放青草。所用道具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设置。牛:牛的制作在保持“牛”的具象的基础上,可以做得更喜庆、更精良,不再使用床单、棕树叶等简陋的道具。第二个方面,音乐。旧的牛牛灯除锣鼓外没有其它音乐。
我们现在需要加入有其它乐器伴奏的音乐形式。把牛倌随意性很强的山歌说唱改为旋律感很强的演唱,音乐表现的形式应当是多样的,既有传统的音乐感觉、又有现代音乐的感觉。第三个方面,内容。
基于第一个方面表演目的的重新定位“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富有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表演”,因此在内容上首先要符合时代的要求,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要成为爱党、爱国、爱家的带有正能量的文艺表演。第四个方面,形式。
我们可以把牛牛灯灯表演分为几种形式,比如歌舞、舞蹈、说唱、音乐小品、小型音乐剧等。改变过去那种泛泛而谈的方式而确定具体的表演内容和形式。比如《回家》,用说唱的形式表现新农村的变化;《土特产》,用舞蹈的形式表现精准扶贫的的内容;《迎新娘》,用歌舞的形式表现富余起来的农民生活,等等。四、为了更具体,我们将牛牛灯《迎新娘》进行简要分析。
1、服装道具(如图所示):
牛倌的服装是喜庆的短对襟,依照剧情,牛鞭改为灯笼。牛的制作也有喜庆意味,牛头上有红花,牛身为黄色金丝绒。
新郎倌和新娘也穿得喜庆、入时,在传统服装的基础上又显得富贵、新潮。2、人员(如图所示)
根据剧情的需要,《迎新娘》的演员共有17名,即牛倌一名,新娘新郎哥一人,女生伴舞六名,男生伴舞六名,牛两名。使得整个表演气氛活跃,舞台也很充实。3、音乐
该节目采用的是歌舞形式,因此在音乐上充分运用了当地民歌的元素,如曲二 和曲四《丝绸牵来金满斗》就是以当地民歌予以改编。在不局限于当地民歌但也不脱离当地民歌的基础上,创作曲五《《幸福日子万年长》配器上也有民族乐器唢呐。在实践中,受众是感觉是感觉到了熟悉的乡音,但又比乡音更好听。4、内容
《迎新娘》,用歌舞的形式表现富余起来的农民喜结良缘的场景。在歌词和道白的内容上都积极向上,有着对新生活的赞美和歌颂,气氛热烈欢乐,同时也展现的过去的传统习俗。内容不多:
曲一、进场唢呐音乐
曲二、《阳雀叫唤结实唱》 (新郎、牛倌)“阳雀叫唤结实唱,唢呐吹得啰啰响,挑着“刀头”牵着牛噻,欢欢喜喜迎新娘。”曲三、“牛牛的舞蹈”《高山顶上乐儿》(行进至新娘门前,齐唱)
“高山顶上嘛乐儿,是一条呃牛呃,头戴红花嘛乐儿,是笑嘻嘻哟呃,问你牛儿嘛笑呃什么呃,那大红喜字嘛挂呃头上呃。
高山顶上嘛乐儿,是一条呃牛呃,手舞足蹈嘛乐儿,是笑嘻嘻哟呃,问我牛儿嘛笑呃什么呃,是要把新郎嘛顶呃进门呃。”
(牛倌白):牛牛呃,快把新郎顶进门哦。
曲四、《丝绸牵来金满斗》(牛倌白):迎新娘!(新郎迎出新娘)
(合唱)“新娘盖着红盖头,新郎牵着红丝绸,盖头盖着呃好日子呃哟,丝绸牵来嘛金呃满斗。
(过火盆、踩瓦片)
火盆烧起一团火,跨过火盆就红火,踩烂瓦片呃丢贫困呃哟,幸福日子嘛在呃前头。
火盆烧起一团火,甜蜜日子红似火,宏运滚滚呃钱财多呃哟,鸡鸭成群嘛牛呃满坡。”
(牛倌白):新郎新娘上幸福桥!
(齐白)幸福桥,幸福桥,站上幸福桥,美满婚姻万年好!
(牛倌白):新郎把新娘抱上桥!
(新郎抱新娘吃力,牛牛帮忙,新娘踩上牛背,上了桥,新娘新郎在板凳上交换位置)
(牛倌白):站上幸福桥,幸福就来到,果园飘香结好果,鱼塘鱼儿上万条。站上幸福桥,幸福就来到,夫妻恩爱到白头,日子越过越美好。(齐):夫妻恩爱到白头,日子越过越美好!(牛倌白:)上牛背!曲五、《幸福日子万年长》(合唱)
(在合唱的过程中有下列表演:送行的人帮新娘上牛背,牛与新娘的互动,新娘取下盖头偷看,敲锣打鼓放鞭炮等。)
(齐白):牛牛灯,牛牛灯,牛牛唱花灯,牛牛跳花灯,花灯笑,花灯闹。
“鞭炮点响,歌声连连,鞭炮点响轰轰轰,歌声连连啦啦啦,牛牛灯唱出美景,牛牛灯耍出美满。
锣鼓喧天,笑声连连,锣鼓喧天铛铛铛,笑声连连哈哈哈,新的农村好幸福,新的人儿好欢畅。新郎来迎亲,新娘好漂亮。一对幸福人,日子万年长。一对幸福人,日子万年长!”
这个节目参加了四川省非遗文化节成都展演,受到观众、领导的好评和赞赏。综上所述,牛牛灯这个传统的非遗项目和表演,只要我们通过改造,将其形式与内容重新定位,就能去其糟粕,发挥其优势。使它成为新时期新时代的文化艺术,又使这个非遗项目不至于濒临消亡而传承下去。所以,这个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本文演唱录音创作于2013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