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看金星老师的一本自传,书中有人提问:如何才能“做自己”?
金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既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而获得了尊重,又因违背了世俗的某些约定俗成而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但随着自我的日渐“暴露”,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真实所吸引。
金星老师用她丰富的人生经验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我却并不满足于大多数人所说的“真实”。
如何才能“做自己”?这也曾是我纠结过的问题。
在初中时,结交过几个特别爱玩的朋友,也许是以前过于压抑,他们的肆无忌惮和放纵吸引着我去寻找那个未知的自己,我开始翘课、去网吧、抄作业、上课睡觉…我并未想要做一个别人眼中的坏孩子,但是那种与世俗作对的感觉着实令我着迷、沉沦,我曾一度以为这才是真实的自己,当初那个听话、懂事的孩子被我丢的远远的。毕业时的成绩却给了我当头一棒,连老师都向我的父母感叹:她本可以上更好的学校。
此时我才明白,“做自己”不能向下,只能向上。人生中的任何一次堕落,都有代价。
大学时,出于对自己曾荒废人生的悔悟,我选择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自我的提升上,但导致的结果是,我被舍友集体排挤了,我一度愤怒他们的度量之小,一度以高姿态与他们处于敌对状态,没人找我说话我断不会主动与他们说,没人和我吃饭我也能挺胸抬头一个人去吃,他们谈笑风生我就远离,看到辱骂大学舍友的贴子我也会跟贴诉说自己的不幸。我以为,我没有做错任何事情,我只是在“做自己”。可是,后来我才发现,一切只不过是自己的臆想,我选择提升自己,但我却自私地想只提升自己,我会藏着自己所认为的好的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怕被人超越,我会选择做看起来更高级的兼职却不告诉他们,我怕和他们一起会受到影响所以总是早早地一个人先走,归根结底,我认为自己理应比他们强。
曾有一个学妹也向我诉说过同样的遭遇,她觉得别人都很堕落,她不愿同流合污,却遭到了别人的排挤,她不无感叹地说:果然,人是接受不了比自己强的人的。这话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大多时候只是自我安慰的借口。人往往会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外部的力量,而且他们又急需得到外界的认可,告诉他们,你没有错,你只是在“做自己”。
这时,你需要警惕,“做自己”已经使你感到痛苦,那么它就只是“不满于当前的自己,却又无力改变”时的被迫接受。
2.
何为“做自己”?
其实这再简单不过了,你所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你自己,你的性格、品德、态度、装扮,而你只需要接受就好,但是你还会纠结于“做自己”,是因为它并不是理想中的你,你想要成为的是那个理想中的“自己”。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的本性就是追求超越和突破,安逸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所以人永远不会满足于现状。
也许,做自己最好的答案是:你不是你,你是更好的自己。
高圆圆在拍《南京,南京》之前,曾一度怀疑自己无法胜任这个角色,这时,陆川导演鼓励她说:你要想着,你不是你,你是更好的你。这句话使高圆圆恍然大悟,原来人无需纠结于当前的自己,人一生要做的,就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笑来的书中也有这样的观点:用进步的眼光看自己。
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动物,如果某件事情做得不好,很多人的第一选择便是放弃,每一次的尝试唤醒的记忆也许都是痛苦的,比如考试,演讲。但如果换一种态度,每一次的进步都能滋养下一次努力的渴望,那么人生就会处于正向循环之中。
3.
《吸引力法则》的作者曾是一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但他却通过彻底的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说:我几乎没什么朋友,我的身体也不太健康,工作辛苦、生活穷困似乎就是我的命运,而且在我看来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预示着我会有光明的未来。后来,我注意到了一个观点——通过培养强大有力的性格、控制我们的精神力量,我们就能获得成功的人生。于是,我振奋精神,努力培养自己强大有力的性格,并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勇敢、平和,要有魄力和决心。从早晨一睁眼开始,直到睡眠关闭我的意识,这些声音一直在不停地提醒我,从没有间断过。一年半以后,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我从外表上看起来也一天比一天强大。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深深地相信自我暗示的力量。我曾患有心理疾病,在一本书中我得到了一个方法,也算是积极心理学吧,就是在每一次负面思想出现的时候,把它写下来,然后试着用积极的角度去分析。比如,一场重大的考试失败后,我会惯性地想自己是人生的失败者,当我把它写下来再分析:虽然我这次考试失败了,它关乎我的人生转折,但人生几十年,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体验,纵然再成功,茫茫人海不过是沧海一粟,与其被世俗裹挟,不如忠于内心,享受人生的起起伏伏,只问努力,不问结果。后来,我只用想想便能转换思维,我惊讶于自己竟然从一个悲观主义者变成了乐观主义者。原来,思维是可以被重塑的。
每个人都是一块橡皮泥,不仅起初的质量参差不齐,后期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所遇到的人和事都会使你成为此刻的自己,而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残缺的,因此,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既要接受此刻的自己,也要努力改变和重塑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