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于1968(旧作,发表于2005年《都市晨报》)

生于1968(旧作,发表于2005年《都市晨报》)

作者: 王有梦的下半场 | 来源:发表于2023-09-14 06:52 被阅读0次

要不是在监狱工作的父亲被走火的枪击成重伤,我一定不会跟姐姐年龄差距这么大。按照那个年代一般家庭的繁衍规律,我完全有可能提前几年出生。比如,如果生于1966年的话,“出生于‘文革’初年”,也算朗朗上口。要不然,索性晚出生几年,像妹妹一样,“七十年代生人”,有种无来由的时尚感。这些话听起来与书不搭界,其实很有关联,至少对我是这样。

很多回忆文章里都称我成长的那个时期是文化沙漠年代,没有书,没有好书,可是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我平生读的第一批书籍是《敌后武工队》、《林海雪原》等,都是从养病的父亲床头上拿来的。现在看来,都是无一例外的革命题材,单调固然单调,但这些书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养分,论起血缘关系,它们应是我的生身母亲,至于后来读到的好书,对我影再大,也只是养母了。

当年我更觊觎的是父亲床头柜里的《红楼梦》、《西厢记》之类,因父亲的严密看守,徒增了我许多惆怅。我像只闻到鱼腥的猫儿一样,无数次在那张淡黄色的床头柜前徘徊,渴望着父亲能有百密一疏忘锁柜门的一天。

父亲是监狱里的干部,他像看管犯人一样看管着他不愿让我过早读及的书。如此一来,我如何辛辛苦苦、偷偷摸摸地拿到一本线装繁体竖排自右向左行文的《红楼梦》中部,就可想而知是多么不易了,那完全是反间谍计的成功运作。

我还记得父亲发现我偷书后,与母亲一片惶恐。是的,是惶恐,不是愤怒,不是害怕。是担心我早熟还是担心我心有旁骛?兼而有之吧。不愤怒不害怕,是因为至少他们的孩子爱的是书。“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读西厢女不读红楼”,这种好笑的逻辑多少也影响了一点我的父母,尽管他们多少也算知识分子。

《红楼梦》一直是我的最爱:最大的爱和最初的爱。直到那个晚上,那张照片电光火石地点燃一个记忆之前,我一直坚信这一点。照于1980年的小学毕业照里,我身上的洋红色开司米毛衣是平生第一件漂亮衣服,旁边的男生在小学最后两年里和我同位。我突然记起,我欠他一笔巨债。他父亲是个海员,所以他的衣着和零食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我吃的第一块棉花糖,嚼的第一块口香糖,喝的第一听饮料,都是由他供给,且统统是越洋而来。

那一天,上学的路上,他神秘兮兮地拍拍鼓鼓囊囊的书包,我就知道今天又有戏了。那是整整三大本《一千零一夜》,不爱读书的他特地给爱读书的我偷出家门。这之后的一个礼拜,一有时间我就打开那暗黄色有凹凸感的封面,埋头于那套购自香港的阿拉伯神话世界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若干年后,当我第一次萌生出国的想法时,第一念头居然是“去阿拉伯”!这个选择惹得周围那些亲欧派亲美派好笑不己。

这本书吸引了我,也吸引了邻居小哥哥,我被缠不过,转借给了他,孰料从那以后这套书就如泥牛入海,他再不归还。同桌男生追得紧,我就天天跟妈妈哭哭啼啼,妈妈正准备跟邻居叔叔阿姨交涉时,那位小哥哥因涉嫌偷窃被劳教了,书的事不了了之。我百口莫辩,同桌男生从此与我绝交,同学们个个用审贼的眼光看我,《一千零一夜》成了我的噩梦。幸好已经到了五年级下学期,熬过几个月后,我逃也似地毕业了,从此与同桌男生再没见过面。我简陋的12岁花季岁月,因为不多的书而变成生命初期不可承受之痛。

人就是这样,总在有意无意地逃避不愿回首之处,久而久之,《一千零一夜》被我抛到了脑后。其实,算起来,《一千零一夜》是结束于1980年的前尘旧事,《红楼梦》是开始于1983年的怀春之梦,那个阿拉伯的神秘诡异世界,远在大观园之前引诱了我。如果我的一生有完全的自主权,好吧,我还是选择生于1968,但要过一次别样人生———12岁举着阿拉丁神灯,穿梭于一个又一个神秘的山洞,遭遇一群又一群异族异类,在海上漂流到15岁,停在一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嫁给一个白马王子,给他讲一千零一个故事,生儿育女,快乐相伴,幸福白头。

事实上,我嫁的人不骑白马,只挤公车,从不屑于讲故事和听故事,我们懒得生孩子,平均两天吵一次架,幸福不幸福?反正他早已有了一把白发。生活和梦想是如此地背道而驰,好在过了30岁的我,已经懂得自平庸中寻找一份幸福,尤其是每晚临睡前,能气定神闲地读上几页红楼,那份踏实感和安定感,是12岁时就渴望的呀!

相关文章

  • 《生于1968•童年》

    一本漫画,一段时光,一些感受。 小时候不是常接触漫画,初中的时候偶尔看一些校园漫画,比如暴笑校...

  • 水墨丹青妙笔生花访著名画家宋水芝

    艺博网 都市风景线:任演强 艺术简介:宋水芝 ,女 ,1968年出生于山东东明 ,现居北京,1987年进修于中央美...

  • 缘起缘落——《半生缘》

    张爱玲的《半生缘》发表于1968年,后改名为《惘然记》,最早一版名为《十八春》,发表于1951年,这是张爱玲小说中...

  • 媒体公众号关注

    报纸导航【电子版】 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电子版 都市报网站集合【建立官网参考】 北京晨报网 微信永久链接 济源晨报 触...

  • 专访熊焰

    专访熊焰:用思维去丈量生命的宽度 熊焰,男,汉族,1968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就读于西华大学机械学院,本科学历,...

  • 肥皂

    《肥皂》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全文五千多字,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晨报副刊》,后来收录进作品集《彷徨》。 ...

  • 《阿Q正传》:浅谈精神胜利法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创作于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

  • 2018-10-10

    尼古拉·布洛欣 (Nikolai Blokhin) 1968 生于列宁格勒 1982-1985 列宁格勒(绘画,雕...

  • 《夏日幽情》(三十二)

    刚走进工作间,电话就响起来,方源抓起话筒。“这里是《都市晨报》……,好的,立刻派人过去……”。方源负责社会...

  • 【胡亮】窥豹录·杜涯

    杜涯,生于1968年,河南人氏。诗人。据说现居许昌乡间。 杜涯著作。 杜涯手稿。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于1968(旧作,发表于2005年《都市晨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km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