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听《小岛》这课评课时,仇千记老师说了一句:“再读《小岛》,依然流泪。”其实那天我在听课时用手机查到电子版课文,读了一遍,也是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回来校长让我再讲这课,我又找到书,读了一遍,依然流泪。
我就在想,是我和仇老师的泪点低?一读就流泪?应该不全是,是这篇文章写得好,更主要的是我们的阅读经历和人生经历让我们读这篇课文时能体会到这种浓浓的爱国情,被打动了内心柔软的部分。学生没有我们的阅读经历和人生阅历,怎么才能打动学生呢?
今天早晨六点醒来,我又翻看了一遍课件,我设想着讲课情景,一遍看一遍设想,在说到保卫国土时我又热泪盈眶了。我突然想到,能打动学生的,一定是从学生阅读经历和他们的认知起点出发,不是站在文本角度,不是站在我的角度,一定要想到学生的心路历程,学生的阅读认知,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撬开,让他们内心颤颤地动起来。
采用什么方法呢?
一是读,离开读是无法打动学生的,只有不同层次地读,感同身受地读,才能明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也是语文课必须做的事,也是语文课的正事。语文课让学生感受不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学生还在哪里感受?
二是引导。我想这个单元语文要素里本身就有结合资料体会情感。我在关于一些南海争议资料出示时,引导学生体会假如你就是这岛上的战士,你会怎么样?假如你是岛上钓将军,你会怎么样?这样文本和学生的情感就能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国土保卫和他们存在关联时,我们每个人中国就是国家家园的爱护者。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被激发升华。
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课,没有扎实的备课,也不可能上好课。努力去做,每一天的每堂课都是新的阵地。为何我们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们对这块阵地爱的深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