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老师上课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讲褚光羲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时,讲到这一句“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老师说,诗人写得景象很宏大,头上有天空风云变幻,脚下有鸿雁在飞,但是写出来的诗就显得有些“傻”——因为他只是在写景,老老实实写,我在这里看见什么,在那里看见什么,而没有写出该有的“气势”。
或许中国的艺术在文化里就不是讲求“写实”的,甚至不喜欢太“实”,而是追求比“实”更好更有灵气的一种东西。
这种理念在山水画里就可见一斑,在诗歌里亦有体现——写“空间”不能只写黄河很长,要写“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写“时间”,不能只写时间过得太快,头发都白了,要写“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用强烈而夸张的语言描写我们日常可见的事物,而传达给人以更深一层的思想或情感冲击,这才是艺术的。
回到老师讲到的这首诗,诗人写:“冠上阊阖开,履下鸿雁飞”,头顶上天空开阔,脚下鸿雁在飞翔,不如改为这样写——上方风起云涌,仿佛神灵正在布雨;下方鸿雁翱翔,我多想乘翅随长风而去,寻找东海的瀛洲。
我觉得这样就是在“实”景中写“虚”景,就像中国山水画讲究“留白”一样,诗也需要“留白”,在景物中加一些虚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