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读书……并没有闲着。
《大秦帝国》六部五百余万字从四月中看到六月中,虽有囫囵吞枣之嫌,但也有得以一窥历史片断的精彩的感动。
作者对自秦孝公至秦王政六七代帝王的功绩有着由衷的欣赏与敬佩,尤其是为秦始皇被后人(尤其是司马迁)“不客观”、不全面的认知而委屈而抗议。作者心中始皇是真真正正醉心国事,没有小我,积劳成积而盛年早逝,他为徐福求仙营造了清查六国遗毒反抗势力的背景,设定西北戍军抵抗匈奴保卫华夏一体,在西南边陲迁民屯兵甚至在中原发生内乱时不许北上救援而要隔离战火以便世世代代彻底教化蛮夷……更对郑国渠、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甚至法家治国都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也许,作者不是单纯的倾向,而只是想用最浓烈的感情盛赞开天辟地的第一帝国,想以一已之力强力扭转后世二千多年对秦朝“暴政”的不公平评价。其心可鉴,其情可明!
抛开浓烈的感情色彩不谈,秦孝公、商鞅、苏秦、张仪、秦昭公、吕不韦、赢政、赵高、李斯……六部书中刻画的个性鲜明的人物数不胜数,既符合历史设定又能把每个人的故事讲得生动而合乎情理,作者的史学、诸子百家思想史、地缘战争史、水工、农业、商业以及文学的功底都较为扎实深厚。
想起曾看到有言看待历史的视角约有四种,一是历代的史官之言,一是从当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窥视,一是可供考据的典籍史料,一是流传的野史。“历史是真实存在的,而历史书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许我们永远无从知晓历史人物真实的动机与情感,但功过是非,不偏听一家之言,从而以史为鉴学习到自已所欠缺的东西比争论是非对错更有意义。
李开元的《秦崩》、《秦谜》虽描写手法上似有创新,但观点上无出其右,当前开始看甲骨文的《秦汉帝国》,觉得这个系列虽然理论深度一般,但重在史料与各家之言的陈列,同时放在世界史的背景中对比,经常有耳目一新之感。
书当前都读的比较浅,基本都停留在通俗阶段,对人物、故事的感受强于对体制、社会问题的剖析与思考,虽说趣味阅读好歹胜于不读书,但也应该尝试着在历史中找到规律,从偶然中找寻必然。提升、境界这件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强我所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