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 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两者不可分割,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人。 P12 我们以最常见的一些人生准则为例,比如:不能让别人失望,要成功,要表现得能力过人,要配得上自己的位置,要让别人高兴,要和别人一样等等。 P18 内心的声音,是我们的精神电台。这个声音会鼓励帮助我们面对重要的事件,但有时候也会阻止我们采取行动。 P25 行为、情绪和认知,共同决定了我们存在的方式。“我的行为”即“我所做的”,“我的情绪”即“我所感受到的”,“我的思维和认知”即“我所想的”“我内心的声音对我所说的话”。 P36 当一个人过于完美主义,问题就出现了。她之所以想做得出色,是为了获得周围人的赞叹,这种反馈令她获得有价值感和信心。受到承认,感到自豪,完美主义者才能喜爱自己,对肯定和感激的需要促使她的完美主义越来越强烈,因为她每次都想要获得更多的肯定和更多的爱。这就是以社会融入为目的的完美主义。 P42 引导我们采取某些行为的,不仅是我们所经历的生活情境,还有我们的思维,这是精神论里的认知理论的基础。古希腊哲学家Epictete已经提出这个看法:扰乱我们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它们的方式。 P45 把一件事情做到完美,并不见得就一定会提高我们在别人眼里的价值。只有在十分的把握成功的情况下才投入并不一定会赢得赞赏,这还会阻碍我们的行动,并且把我们变成别人眼里游手好闲、意志薄弱的人,这与我们的初衷完全相悖。浪费好几个小时来避免不完美并不能让我们变成一个能力强的人,而是恰恰相反。 P50 我们可以推断出焦虑症患者积极的正面,即其优点:谨慎、控制、未雨绸缪、预见性。这些人很可靠,可以信赖。这种行为倾向于预见、预期、安排妥当,可能让人觉得很可靠,但这种行为方式变得令人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过度的未雨绸缪压制了不可预见性、不可预见性往往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机会,这就是反面。 P57 男性和女性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方面,行事方式似乎并不一样。男性的方式是纵向的,他们试图评价、比较自己和其他人的价值高低,或是高于对方,或是低于对方。女性的方式则是横向的,主要在于维护关系,并强调同理心,她们更倾向于与自身进行比较来评价自己。 P70 学会说“不”是自我肯定里的一大主题。懂得说“不”是一种给别人设定边界的方式,告诉他们:“这就是我的位置,这些我可以接受,这些我拒绝。”不要忘了,懂得拒绝会提高我们说“是”的价值。 P78 决绝并不意味着拒绝对方,更不意味着拒绝我们与对方的关系。拒绝的是某个具体的行动,而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与其的关系。 P79 PPR模式:Problem(问题)、Person(人)、Relation(关系) P83 如果我们试图觉察自己的意愿,在我们觉得应该拒绝的时候拒绝,我们会发现有些人会离我们而去。这些人与他人维持着一种占有型关系。他们把拒绝视为对关系的排斥。因此,他们会因为偶尔的一次拒绝感到受伤,一次拒绝在他们眼里成了天大的一件事。这些人并不尊重我们,也不尊重我们的意愿。相反,那些真正尊重我们的人,让我们做自己,他们与人的相处模式是解放型关系,并不会因为拒绝而生气、抛弃我们。 P84 以为自己必须答应一切要求的“笨蛋、好好先生”(也就是被称为”危险、有害的善良”)与“正确的善良”(也就是自己做主,对尊重我们的、值得的人以善相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P116 感觉自己融入集体才能觉得自己是个值得被关注的、有价值的人,这种需求被称为社会自尊:如果我觉得别人成人我的价值,接纳我,我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反过来,如果我觉得被别人抛弃,或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我会深深地怀疑自己,我的自尊就会崩溃。 P157 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指导自己的人生,不要让内心的声音影响你。生活,前进,行动,无视它的存在,不论它怎么说都不要去关注。 P 159 活着=选择=焦虑 P160 对后悔心理的研究证明,没有做出选择比做了一个没能让我们满意的选择更痛苦,我们至少会因为做出了选择、敢于尝试而感到骄傲。 P162 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减轻焦虑、练习更好地控制自己内心自我批评的声音。如果过度焦虑使我们无法行动,那么我们何必勉强忍受?要记住,我们的苦恼和不安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心的声音相关,而跟现实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