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买的越来越多,这几天我一直有应该多久看完一本书、应该先看投资类的还是心理类的还是逻辑推理类的。。。碎碎念,这回尝试把这些念头拾起来尝试揉捏成完整的体系。是的,我决定每7天读完一本书了。不是立志,是不丧志。至于这本书的类别、哪一本,完全不需要纠结——因为相当长的日子里都要去读啊,每次潜意识最想读哪个就读哪个呗!
The Ass in the School7天写一篇文章本来就是输出倒逼输入,我7天读一本书,没啥毛病,而且有助于治疗偶尔写作有恐惧情绪的症状。不过,我不会每7天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每篇文章的内容会固化于一本书,别人也不一定有兴趣看你基于一本书的感悟。我的初步想法是,开卷的习惯和开卷的收获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和认知,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迭代认知模式。
可能有人要问了,对于读本书,7天不长不短,万一出差呢?工作很忙呢?生病了呢?旅行去了呢?嗯,这些问题我之前都遇到过,而且,都成功的留存了没有读完一本书的记忆。我审慎主观的思考了一下,可以温故而知新啊!我没说一定每周读1本新书,很多道理知道和记住是两码事,翻一翻之前读过的书,总会不太花费时间吧~另外,出差旅游啥的得乘坐交通工具吧,重要的书可以同时购买电子版,火车飞机的Kindle读。
除了读书,我还得学习《得到》、英语,还得健身,工作、人际交往、生活常事琐事外,我真的有时间吗?这样一问我真的得列一大堆清单找一大堆理由。有啥不问just do it的方法吗?有,只需要反过来问,我真的没时间吗?合理利用时间,提升效率,就是提高人生回报率,这比投资金钱的回报率是不是更珍贵?学会管理自己,比学会管理钱,哪个更管用?
读啥书也是门学问,我自问通过从小到现在买了无数本书(看过的很有数)形成了选书挑书的直觉,不是仅仅指内容哈,还有出版社、翻译者、版次、等等。好比,吃饭,同样的肉同样的菜,做法、摆放、餐具,也很影响美味感受吧,吃东西和享受佳肴,也不同。精神资源很多,我们得甄别,而不停下脚步,就是探索建立自己的精神结构。一个人的精神资源和精神结构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走向。
梁宁老师有篇文章,比较了两位单身主政国家40余年的女强人,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和中国的慈禧太后。
伊丽莎白,带领英国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确立了在北美的殖民地。
慈禧太后,用一生的手腕与智慧,维持着国家的封闭与思想的禁锢。
两人首先的一个不同,是精神资源的不同。
伊丽莎白童年的教师,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人文主义者罗杰阿斯卡姆,伊丽莎白懂六国语言,她的精神资源中有亚里士多德、凯撒、哥伦布...
慈禧的精神资源,是《资治通鉴》,以及戏文比如《挑滑车》、《四郎探母》…
精神资源形成一个人的精神结构。精神结构会主导一个人一生的好恶与羞耻心,以及他的愿望、梦想、恐惧,从而影响这个人后来所有的决定。
基于正确价值观,汲取于精神资源,持续更新思想,形成自己的精神结构,才可能不让人生风雨飘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