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玉海名家
【玉海名家】俞春如:晚清学者的文人笔意

【玉海名家】俞春如:晚清学者的文人笔意

作者: a07297ace6c3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6 被阅读4次

      俞春如手迹

      民国《瑞安县志稿》部分修纂者合影,后排右二俞春如

      俞春如的《己酉选拔贡卷》

      俞春如是清宣统元年(1909年)的贡生,他的考试卷《己酉选拔贡卷》,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选拔贡考试的试卷(刻印本),被收藏于温州市图书馆。民国时,他任教瑞安中学教师,参与编纂民国《瑞安县志稿》,是瑞安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是首批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他著有《春庐文史稿》、《易学发展史》等100多万字。从俞春如的学术著作、论文,编撰县志,以及他从事文史馆的工作来说,他是一位学问家。

      在《俞春如集》中,保存有他的手迹、诗稿及选拔贡卷。在这些正楷字写就的文字中,我们可以一睹他那中锋用笔的笔墨线条,有严格规范的书法风格。

      也许,正是俞春如的学术做后盾,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浓厚的学者意味,也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些笔墨线条中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也已走出鸿儒巨辩,臻达抱拙守朴的境界。

      在父亲影响下的俞春如

      俞春如是瑞安晚清时期的著名学者,这一点应该从他的父亲俞君尧说起。

      俞君尧从小就与诗书结下不解之缘,他24岁时进入瑞安县学,成为庠生。54岁成为县学学官。很长一段时期内,俞君尧以开设私塾教学为生。

      父亲教书育人,俞春如深受其影响。省社科院《浙江学刊》原主编林树建先生曾说其“祖辈以儒为业,幼承庭训”,并说“早岁问学名师,深得大家门径”,这些话其实并非赞誉之词。父亲俞君尧的《河间诗存》是一本旧体诗集,另一本著作《周易讲义》是研究《周易》的心得。

      俞家“以儒为业”的家庭,在我们瑞安,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承袭。当年俞君尧怎样教育自己儿子俞春如的确实情形,现在当然无法一一还原了。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本《俞春如集》中,读到子承父业的真实一面。

      在《俞春如集》这本书中,同样记录了易学的发展史、俞春如诗词,及其读书记与瑞安地方史料等内容。在这些著作背后,都可以见到其父亲的影子。薪火传承,俞春如走上与父亲极其相似的人生道路。

      俞雄先生介绍祖父俞春如时,曾有一段这样的描述。他说祖父俞春如在《春庐丛脞录》中回忆:“庚戌应试在京,瓯属同年相与摄影”,有诗赋写作:“同出风尘着祖鞭,汉廷对策欲朝天。轻衫团扇前头立,十七人中最少年。”

      这一年是1910年,俞春如23岁。

      就在前一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时,清朝廷举行选拔贡,他被选拔为浙江第三名。第二年,他进京参加部试复试,仍名列前茅。

      当时,17位青年合影留念,俞春如是“轻衫团扇前头立,十七人中最少年”。他是自负的、骄傲的。

      瑞安中学的国文教师

      事实上,俞春如在16岁时,便成为县学庠生,比起父亲俞君尧还提早8年。被选拔为贡生后,次年进京参加部试,成绩优异,被授直隶州州判。直隶州为中国古代地方机构,1910年,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

      清朝的覆灭,直隶州的废除,俞春如并未赴职。这一点,俞春如在《春庐丛脞录》曾有记录:“拔萃以后,国局变迁,遂蛰伏里闾,不能自振,深负诸公期望,良可愧矣。”

      当然,“蛰伏里闾,不能自振”是俞春如谦虚的说法。在俞春如写的《寥天庐文集序》中,他介绍自己“余性僻,时乘末局科名,既画饼不可充饥,不敏之资又未由自达。回忆庚戌(清宣统二年,19l0年)京试罢归,年未弱冠,欲奋飞未能,惟皇皇于事,畜进修之功。艾后复若涉图书,稍有述造。然敝帚自高,无意传人。年来物情迁贸,一枝秃管,仍不搁置,岂身如槁木,心未死灰耶。遂视墨庵著述闳富,声名藉甚,如对西施,徒愧形秽。”

      关于这一段的介绍,俞光曾有这样的说明。俞春如拔贡后,因清朝覆灭,仕途无望,曾心灰意冷,后虽有著述,亦无意传人。这也是他的著作在民国期间未予刊行的重要原因。作为一位资深学者,能如此深刻解剖自己,敢讲真话,实非常人所及。

      在当时,这位“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俞春如回到家乡瑞安,也与父亲一样开办私塾教书,后来瑞安中学创办,他即任教国文老师。

      俞雄的《先祖父俞春如先生生平和学术成就》一文中,说:“瑞安县革命先烈林去病、蔡雄、郑馨、黄得中、张子玉等,均是他的学生。”这里所说的,即是俞春如在瑞安中学任教期间的事。

      俞春如在瑞中任教时间应为民国十一年至十七年(1922—1928)。俞光在《俞春如与瑞中》中也曾考证介绍:“据先生以文史见长实际及在《瑞中》创刊号刊登诗、文内容来分析,当是主国文教席。”

      许世铮在《俞春如先生事略》回忆其在瑞安中学时,说:“曾在瑞安中学任国文教师,历有年所,奖掖后进,颇著声绩。”

      编纂民国《瑞安县志稿》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俞春如应何荦夫专员之聘佐治龙泉。二十五年(1936年)设学社于永嘉东山之麓。二十六年(1937年)被聘为县修志会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瑞安县第一至五届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常委。1953年被聘为首批省文史馆馆员。

      《温州市志》的“温州近现代人物传略”里,记载着俞春如的生平,列举了他撰写的《春庐文史稿》、《春庐诗文正续稿》、《春庐读书记》、《春庐诗话》等4部著作。

      在瑞安政协文史委编印的《俞春如集》,俞春如的著作总共10多种30余册,尚有个人旧体诗集《公余吟墨》、杂记《春庐丛脞录》以及《易学发展史》等,著述几乎遍及中国古典文化的经史子集各方面。其《瑞安方言》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瑞安地方文史研究的先河,由此,省社科院《浙江学刊》原主编林树建评价他为“博学多识,著述等身的耆宿鸿儒”。

      在《温州市志》及《瑞安市志》中均有记载,俞春如在抗战后,参与编纂《瑞安县志稿》。许世铮在《俞春如先生事略》中也介绍,“抗战后期,受瑞安县修志局之聘,参与编纂,拾遗补缺,斐然可观。”

      当然,俞春如在文字书法方面,也是相当出众的。俞光回忆:“祖父可以说什么事都不管,整天就知道读书写字,是个十足的书生。”

      自幼受家庭熏陶,熟读古诗文并遍览家藏名人字画及古文物的俞春如,其书法风格有典雅、温厚的一面,读来让人感觉清刚且飘逸。

      正是俞春如的学术做后盾,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浓厚的学者意味。所谓“清逸”的书风,正是前代很多书家所追求的。读俞春如的手迹,便有一番神朗气清,可思致高远。

      《俞春如集》中的手迹楷书,写得通透自然,神形兼备。这份笔力雄健的遗留之作,正是他心灵之笔出于人生领悟之后的真情怀,书法线条的舒和与人生怅触无边暗合。

      阅读背景

      俞春如(1887—1974),名煦甡,字和卿,号春如,瑞安城区人。清宣统元年(1909)贡生。民国时任教瑞安中学,并参与编纂民国《瑞安县志稿》,是瑞安晚清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新中国成立后为首批浙江省文史馆员。著有《春庐文史稿》、《易学发展史》等100多万字。

      2006年,俞春如的著作《俞春如集》,已由瑞安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

      《俞春如集》辑录了他的著述:《易学发展史》、《春庐读书记》(部分)、《春庐文史稿》(部分)、《春庐诗话》、《谣谚的体式及诗的演变》、《文章通论》、《春庐诗海拾遗》、《瑞安方言》,及部分瑞安地方史料等,共计22多万字。

      (记者林 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玉海名家】俞春如:晚清学者的文人笔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eu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