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和我妈妈通电话,和他们说了一下我目前的情况,再高兴地分享了一下我刚刚办好的一件事情。正处在和她高兴分享的过程中,话还没说完,她立刻就说,这个事情哪儿需要注意了,应该、、、、、、。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脑海中立刻浮现,一个月前我和她讲我打算参加一个考试,考完后会有奖励的。我正憧憬着考完后拿到奖励的喜悦情景,而她吐口而出,回复我的却是,“你怎么就一直想着那点奖励,目光不要那么短浅”。
她总能在我正高兴的时候,迎头浇下来一盆冷水,让我淋个透心凉。
就比如,你很高兴的和她讲,你考试又进步了。她马上恢复你,不要骄傲啊。
打压式的教育方法,她真的是得到真传。
每次谈话,在她的打压下,我总会情绪被点起来,立刻回怼回去。后来她就默不作声,最后以互相的冷暴力结束,几天不说话。这样周而复始。
这件事情一直令我很痛苦。看到一句话:谁痛苦,谁改变;谁改变,谁收益。
遇到问题,总想着别人应该怎么改变就好了。可是,如果别人不改变,但我因为这件事,感受的痛苦也是真正切切存在的。
如果她一直不改变,难道我要自己一直消耗下去吗?我并不想要这样的局面,并不希望一直困恼其中,不断消耗自己。
02
我从书中去需求改变,这两天我看了《5%的改变》这本书,里面提到两个观点:1、融入、接受;2、微小的改变,只需要5%。我将其运用到这件事情中。
1、融入、接受。转变自己的心态,学会与自己融洽的相处。
接受现在的自己,接受现在这个也许并不完美的自己。我也许现在的情绪不好,这就是目前的自己,也是独一无二的自己,不需要苛求自己,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试着接受自己的情况,我们母女的相处方式:可能就是这个随时会争吵的情况,接受自己和妈妈的相处方式,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
不过分苛求自己,不过分要求别人,允许自己目前的情况发生,不内耗自己。
2、微小的改变,5%的改变。
在接受目前的情况后,我不需要立刻改变自己,这就不会给自己产生心理压力。我可以允许,我们的交流中,是会伴随着争吵的。
我需要做一个小小的改变是,观察及思考我们争吵的过程。这就是“元认知”,以第三视角去观察自己,思考自己思考的过程。
这样转变一想,我的心情瞬间也轻松了,也没有很排斥和母亲的沟通了。似乎隐隐有一种期待,想看自己下次争吵时的思考过程。
以前,每次想到和她沟通的情景,总会浮现她打压我,我立刻进入到生气的状态中,有火无处发泄的急躁情景。
现在,我想着:如果这次接着争吵,那这次争吵的引爆点会是什么,前因后果是怎么串联的,我们双方说话人的语气是怎样的。当我在想这些的时候,我的情绪是平和的。
03
昨天,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试着用这个方法去观察自己。
我主动要求和妈妈沟通,在交流前,我想看看自己这次情绪的爆发点会是什么,自己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这次我们谈话的主题,是父亲说,他想学乐器,并且在每天跟着视频学一个小时,已经连续学了3天了。他在兴高采烈地和我说他学习的过程。
当把电话给到妈妈的时候,她回复的却是:“演奏乐器当然要穿干净整洁的衣服啊,你爸平时穿衣服那么脏,那么不爱干净(因为我爸在工地上干活,平时衣服容易脏)”。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当时心理就立刻反感起来了,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这是我情绪爆发的点了,紧跟着,我后面应该会生气的。当我想着自己情绪变化的时候,似乎顾不上生气了。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我的情绪还是比较平和的。
后面回想起来,这次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也许以后和妈妈交流还是会有争吵,但是,这可能就是我们的相处方式了。
我要学着接受这样的现状,不拧巴。尝试着在自己生气的过程中,观察及分析自己的心境变化,并且事后不内耗,不自己生闷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