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芊这几年好像是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感伤和忧郁,也不再向亲人和朋友抱怨和唠叨,在她眼里的世界似乎是越来越美好了。
依然每天早晨会从香甜的梦境里,被闹钟吵醒,然后快速地穿衣、洗漱,匆匆忙忙地出门。在小区外扫一辆共享单车,风驰电掣般地骑二十分钟,到达单位统一的通勤车集合点。然后和其他职工们一起,由单位的通勤车,拉到三十公里以外的工厂去上班。
几年前的吴芊,每次坐上车后,都会有一种绝望的心情,因为那不是她想去的地方,一个地处郊区的偏僻工厂。工厂面积很大,四周的围墙安置着许多的摄像头和报警器,工厂外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虽然工厂内绿化得像花园一样美丽,有很宽敞的操场,几幢气派的办公楼,和一座很大的厂房。但还是让吴芊有一种身置于监狱的感觉。
然而现在的吴芊,已没有了当时的那种怨气,而是觉得这是大家都有的一种生活。单位上几千人,无论当官的,还是下苦力的,不都是一样地每天奔向同一个地方吗。于是,吴芊坐上车,不再和周围的人重复以前怪张三骂李四的话,而是戴上耳机,放着轻快的晨曲,闭目养神。
到了单位,大家急急地奔向食堂,排队买早餐。然后各到各的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虽然领导像行云流水般来来去去,但万变不离其宗,制度依然刻板,管理仍很严厉。以前的吴芊,不喜欢和领导套近乎,总是一副我行我素的姿态,让领导觉得如鲠在喉。每次放些刁难的任务给她,却被吴芊一一完成,仿佛又抓不到什么处置的把柄,于是只好作罢。而吴芊也心知肚明在糟暗算,但她总不屑花时间精力去研究职场规则,因为她的心思实在不在这里。
她是被当年父母强迫安排在这样的单位的,因为父母原来是这个系统混得不错的领导层,有一些关系还在,所以父母很想把吴芊在这个系统内打造成才。当年吴芊母亲使出浑身解数,把吴芊从高三教室拎到单位,签了入职合同。父母认为这样的一个大型国企,足以让他们放心,可以让女儿进入保险箱安稳地度过一生了。所以,他们宁可忍受吴芊的责怪,和很多年的不联系。他们觉得为了女儿的幸福,自己受点委屈也是值得的。然而,吴芊却没给他们争气,工作上从来就不求上进,也经常请假和换岗位,从来不和他们的“关系人”接触,甚至和那些人反目为仇。
而吴芊自己也知道,父母让自己进入那样的单位,无疑是摧毁了自己对未来美好的梦想。而那样呆板封闭的环境,带给自己的只能是窒息的感觉。
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青春在寻觅和失望中悄悄地流失。终于一道科技的闪电,照进了工地高墙之内。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缚住吴芊的双脚了,无论是早出晚归,还是在有摄像头监视的厂区。虽然单位不准上互联网,但数据流量已无人能从中阻隔了。吴芊的心不再飘在旷野四处游荡,而是有了自己的资源和方向。她不用再捧着纸质书在办公室翻得哗哗的响了,而是在笔记本里藏着一个小屏幕就可以和世界链接……
吴芊从来没有停止过向前走,虽然她在众人的眼里永远都是在同一个地方。没有人知道她曾经穿越过千山万水,没有人知道她目睹过人间沧桑。她在历练的途中也磨平了许多的棱角,她不再和同事们隔离,而是主动报以友善的微笑,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交流,了解大家的疾苦。她也能对领导换位思考,理解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在自己成为一个母亲以后,也理解了父母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下的初心。
郊区的幽静在吴芊的眼里已不再是寂寞的风声,而是安宁的琴弦,那工厂里机器的转动声正是琴弦上拉出的一首首华美的乐章。拥挤的食堂让吴芊感受到真实涌动的生活,那一张张无论是投来赞赏还是冷漠表情的面孔,都变得亲切起来。因为,爱恨都是岁月的纪念,有缘才能彼此相逢。正如单位广播室经常播放的一首歌曲:“仰望夜空,月儿皎洁。素白色光晕里那花儿的轮廓,在清风里左摇右摆,悠闲地看着你我每天走过的路……”
网友评论
不过总体来说故事的完整性也很强,优点缺点并存!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