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因为"五羊牌"自行车,我知道了遥远的地方有个城市叫广州。初中上历史课,三元里抗英的章节让我记住了"三元里"这个地名,也让我对这个英雄的地方充满了敬意。
我们70后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见证和感受着社会的巨变。广州得改革风气之先,是與论的热点,时代的宠儿,自然也便深深烙在我的脑海,并且知道了广州有"花城"、"羊城"的别称。但是,在学生时代,偏安一隅,没有条件行走四方,广州于我来说,始终只是一个模糊而遥远的存在。
1995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州白云区一所中学教书,第一次到了广州。白云区大部分处于广州的城郊,地广人稀,经济相对落后。当时,听闻有人笑称白云区是广州的"西伯利亚"。
初到广州,我急切地游玩过白云山、北京路、珠江、天河城等广州有代表性的地方。但最早闯入我脑海的地方——三元里,像一位蛰伏在这个城市未曾谋面的朋友,一次次从我记忆的沟壑里蹦出来提醒着我。
(二)
三元里毗邻火车站。九十年代初,第一代南下的民工潮来临。于是,广州火车站成了全国最忙的火车站,流动人口骤增,三教九流汇聚,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社会治安堪忧,曾号称是治安最乱的火车站。因毗邻广州火车站,三元里凭籍土地经济成为白云区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同时也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我第一次知道"二世祖“这个词就是因为三元里。作为一种现象,它成为作文素材出现在了我从教期间的中考作文题里。其实可以理解,当一直从事农作的村民洗脚上田,能有分红,能靠拆迁补偿或大量出租屋获得不菲收入的时候,难免会带来精神的迷失。在发展的阵痛期,繁荣与混乱总是伴生的。谁又能避免呢?
到底三元里是怎样的存在呢?在白云区工作几年后,我居然没有机会一堵真容,也未曾刻意去寻找那段光辉历史的遗迹。
三年多后的1999年春节,一天去会见一位朋友。作为初到广州的"捞金者",朋友恰好租住在三元里村的出租屋里。去到他的附近,他出来接我。朋友说,在电话里我也不知怎样给你指路,不来接你,你可能找不到。随朋友从三元里村的牌坊下穿过,沿着蛛网般的巷子穿行,小高楼林立,密密麻麻,遮天蔽日,这就是所谓的"握手楼"吧。小巷两边小店比邻而存,摊贩流动,人潮拥挤,给人一种"脏、乱、差"的感觉。
“中国皮具看广州,广州皮具看三元里"。后来,我也去过三元里的皮具城。果然名不虚传,几大皮具市场比肩而立,商贾如云,品类繁多,让人慨叹。当然,出行办事,也数次经过三元里,如潮的人流和车流,如同“飞越迷雾",也便没有心情去寻访三元里抗英的遗迹了。
三元里古庙(三)
今年冬日的一个午后,我特意为寻访三元里抗英遗迹而来。此时,距踏入广州这座城市已是二十三年有余。
我驱车导航到了三元里古庙。古庙由院墙围住,院门正对广园中路。进得院门,前方左手院角,一棵高大挺拔的大榕树极为醒目,树干粗壮,树冠如篷,青葱蓊郁。右手边即为古庙,三元里古庙始建于清初,为三元里村民供奉北帝的道教神庙。1958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三元里古庙进行修葺,并辟其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馆名为郭沫若所题。其后经过六次不同程度的维修保护,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广东,见多了宗族祠堂与庙宇,相较而言,三元里古庙显得极为朴素平常。1841年5月29日,三元里及北郊各乡乡民汇聚庙前,高举义旗,誓师抗英,为古庙赋予了不平凡的色彩。我想,如果不是这段光辉的历史,三元里古庙也许将破败湮没于历史尘烟,甚至在城市的大变迁中不复存在亦不可知。
进入庙内,里面空间并不大,显得静谧、阴郁,与院外的喧嚣判若两个世界。于庙内绕行一圈,主要是关于林则徐禁烟、三元里抗英、以及清代时几次修缮的介绍,既有文字,也有实物。或许因为不是周末,观者寥寥。出得庙门,庙宇右侧两尊锈迹斑斑的铁炮吸引了我。那是鸦片战争的见证物。其中最大的一尊有5000斤,是道光二十三年佛山制造的,在鸦片战争时曾安置于沙面西宁炮台。当硝烟散尽,炮声远去,喑哑百余年的炮台,无言诉说那段伤痛的历史。
(四)
匆匆出得古庙院门,才发现古庙旁侧有"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致。信步入馆,装修、陈设显然有簇新的痕迹,原来这个馆2016年8月才建成开放。
展馆并不大,通过珍贵的文献、实物、场景再现等展览手法,分为五个单元的内容——“家园情怀,源远流长”“不断进取,敢为人先”“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民俗文化,根深叶茂”“八方乡亲,给力三元”,形象地再现了三元里数百年村史。
一定程度上,三元里的发展史,也是广州城中村发展的缩影。自南宋时期开始,三元里村诸姓先祖在这块土地上拓荒垒屋,繁衍生息,几近千年。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三元里人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十年动荡以及之后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历史时期,发生了巨大变革。
馆内参观数十分钟,似乎走过百年沧桑,我对三元里的前世今生也有了粗略的了解。我想,如果没有三元里抗英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也不会建历史文化展览馆吧?于这点来说,三元里是幸运的。
出得馆来,回望一墙之隔的古庙。古庙院中的古榕枝叶繁茂,旁逸出墙。青翠浓密的树叶摇曳在冬日微风里,经风历雨,荫蔽守护世代生灵,见证时代的沧桑风云。
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五)
择一小店,询问店主三元里抗英纪念公园怎么走。顺着指引,我进入抗英大街。显然,这是一段经过整饬的步行街。街道路面很干净,两边店铺整洁,建筑风格统一,青砖红瓦,古香古色。午后时分,行人无多,冬日斜阳,洒下斑驳光影,尽显宁静祥和。
出得抗英大街,穿过车水马龙的三元里大道,就到了三元里抗英斗争纪念公园。这真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步入大门,即对着一条几十米的甬道,甬道两旁松柏参差。拾级而上,就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此碑于1950年10月1日建成,碑身造型简洁,如巨剑刺天。碑上镌刻着:“一八四一年广州人民在三元里反抗英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牺牲的烈士们永垂不朽!”无疑,面对异族铁蹄践踏,却是民众自发以命相抗,这是国家的悲哀。所以,抗英纪念碑是人民的一枚勋章,却是民族的耻辱印记。
从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到1950年建成纪念碑,百年有余,中间经过清朝政府、民国政府,却没有为英勇抗英的英烈立一方碑,令人唏嘘不已!看来,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的时代,连祭奠自己的英雄都是一种奢望。一个贫弱的国家,是没有闲暇,也没有能力为自己的人民树碑立传的。
哲人黑格尔说:“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会出现两次。”继1841年英军入侵,时隔近百年的1938年,日本侵入广州,广州开始长达七年的沦陷。不堪回首的历史浓缩在史书中,仅是三两页,殊不知却有一代甚至几代人的血泪浸透其间。然而,当血泪沉于历史长河,在日益色彩缤纷、光怪陆离的世界渐渐隐去,人们又何曾深究过历史中的细枝末节呢?就像此刻,园内静穆,园外匆匆步履,又有几人为此停留呢?
抬眼天空,归港的飞机徐徐滑过。而在同样的天空下,曾有日寇的轰炸机轰鸣而过。相信历史不会重演,此景不会再现。我们感念强大的祖国,但强大不是等来的,是靠实力拼杀来的;我们渴望和平,但和平不是祈祷来的,是靠血肉之躯抗争来的。
三元里抗英纪念碑(六)
在三元里历史文化馆看过当年三元里的旧照片。当年周边可是阡陌纵横,虽有良田美池桑竹点缀其间,却也难掩荒凉落寞、满目疮痍。斯时,抗英纪念碑碑傲然矗立,如鹤立鸡群,受人嘱目,是三元里甚至广州的荣耀!如今,在鳞次栉比的高楼映衬下,显得门前冷落鞍马稀。
抚今追昔。屈辱的历史已远去,作为现代的三元里人,不会再有抵御外侮之机会,但先辈的家国情怀却是值得永远记取的。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狂飙突进,三元里脱胎换骨,日新月异。如今,城市环境改善,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发达,税收总量位居全区街镇之首,形成了商贸总部经济区、航空产业经济集聚区、时尚品牌集聚商贸区、人文旅游休闲区的“四大功能区”发展格局。
欣闻"最美三元里,首善英雄街"书画摄影作品展不日将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我想,"最美""首善"都是三元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吧!
白云万达广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