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3-01-06 21:11 被阅读0次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过被过往经历困住而找不到前进方向的时候?有没有经历过失去至亲的痛苦不知道该如何重拾快乐的时候? 有没有遭遇过身体健康危机内心充满恐惧的时候?

当陷入迷茫与困难的时候,我们如何改变?答案就藏在与他人的相处中,也许是时候找个人聊聊了。

本书作者是一位女性心理医生洛莉·戈特利布,她在美国知名杂志《大西洋月刊》上开设的心理专栏备受读者欢迎,并且受邀参加TED演讲,她的演讲是2019年TED播放量最高的演讲之一。

洛莉在成为一名心理医生之前,却在好莱坞做编剧,并参与过《老友记》《急诊室的故事》这样热门美剧的制作。

这使得她所写的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虽然是一本心理类书籍,但是可读性非常好,并且准备要拍成电视剧。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出版后,便成为《纽约时报》《时代》《人物》《综艺》、哈佛等媒体和学院年度推荐的必读书,也是美国亚马逊当年度销售TOP10的图书。

书里讲述了五位来寻求心理治疗的人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里,你会看到,尽管人们身份、背景、经历各异,但人类所面对的烦恼其实都是相通的。

遗憾、后悔、选择、疾病和死亡、爱与被爱等等,都是身而为人必须要学习和面对的议题。

第一位是事业有成、自以为是,认为身边所有人都是蠢货的好莱坞制片人约翰;

第二位是有原生家庭创伤和酗酒问题,在爱情中频频受挫的年轻姑娘夏洛特;

第三位是对感到孤独绝望、声称再不好转就要在七十岁生日当天自杀的老太太瑞塔;

第四位是三十多岁、新婚不久就被诊断出患有绝症的大学女教师朱莉;

第五位则是作者自己,一位心理医生,也是一位四十多岁遭遇分手、几乎崩溃的单亲妈妈;

书里通过讲述我自己和来寻求我帮助的来访者们的故事,在“治疗他人”和“自我疗愈”的双线叙事中,展现了心理医生是如何进行心理治疗的。

那么接下来,我会以本书作者、心理医生洛莉的第一人称视角,来为你解读本书,让我们开始吧。

01

诚实是比同情更有效的良药

我是心理医生洛莉。

约翰是好莱坞小有名气的制片人,他因为“压力过大”入睡困难,且无法与妻子还有女儿和谐相处而来找我。他说身边的人令他心烦,他觉得他们全是蠢货。

在和他的沟通中,我发现他有一套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比如初次见面他就用言语冒犯我,说心理医生就跟应召女郎一样,给钱就能见面呢;他还喜欢绕着弯说话,每当我想了解一些他过去的经历时,他总是改换话题,还在我讲话的时候打断我。

在一次谈话中,约翰无意中提到了他的儿子盖比。我认为这或许就是我们谈话的突破口。

因为在他填写的资料中,他写自己早年丧母,现在有一位妻子和女儿,并没有写他还有个儿子。

在我的追问下,约翰终于决定告诉我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那段时间约翰正在拍摄他的第一部电视剧,妻子玛戈则独自照顾两个年幼的小孩,还要兼顾工作。

妻子期待约翰每天可以有那么一点点时间来陪伴她和孩子,但实际上在家的那点时间也都被约翰用来处理工作了,白天黑夜都要随时待命,这让玛戈很不满。

约翰虽然没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可他非常在乎他的家庭。于是他决定休几天假,他特意关照剧组的人,休假期间没什么事的话不要给自己打电话。

一个周末,他开车带着太太和孩子们前往乐高乐园。

然而就在一家人坐在车里欢声笑语中的时候,约翰的工作电话又响了。

妻子终于爆发了,她气约翰不守承诺。可约翰有些担心会不会是剧组出了状况。

他伸手想去拿手机,没想到这时一辆黑色越野车向他们径直撞来。

约翰以及妻子和女儿都活了下来,但儿子盖比坐在约翰的正后方,撞击点刚好就在这个位置,儿子当场就被夺去了性命。

听完这个故事我感到无比难过,我想象着约翰的内心该是何等的伤心和孤独。

他在六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后来又失去了自己六岁大的儿子。

有时候,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比如说,把自己唾弃的自我从心里剥离,再塑造一个带有自恋特质的假象,把不想要的那部分自我隐藏在假象的背后。

所以约翰不敢伤心,或者说他不想表露出他的伤心。

他知道妻子已经崩溃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自己绝对不能再倒下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去悲伤,更无法接受自己还能感受到快乐。

即使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美好,约翰不敢或者不愿意相信自己还有快乐与幸福的权利,因为似乎只有痛苦才能证明自己还爱着已故的儿子,没有忘记他。

当人处于痛苦之中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潜在的希望这种痛苦永远持续下去。

因为这种痛苦是与那个已经离世的人建立的一种持续的联系,同时也为自己找到了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式。

但实际真的如此吗?你所感受到的情绪——焦躁不安也好,兴高采烈也好,悲痛万分也好——其实变幻都在瞬息间。

痛苦或幸福,并不是二选一的问题,它们都可以存在于“有时”。有时痛苦,有时幸福。

这个词能让我们获得心理平衡,亲爱的,别逼着自己在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之中做选择。

约翰终于说出了压抑心头已久的痛苦往事,他也明白了,用遮掩和回避的方式是无法处理痛苦的,人应该悲伤,可也应该快乐,这并不矛盾。他决定放下过去,继续向前。

就在约翰用遮掩和回避的方式处理他的痛苦时,我也遭遇了类似的经历。用了同样的方法面对我内心的痛苦。

我自己的故事是这样的:

我已经四十多岁,我交往了两年的男朋友,那个我以为可以携手步入婚姻的真命天子,有一天突然对我说,他不喜欢小孩。

可我是个单亲妈妈,而且我们在第一次约会时他就知道我有一个孩子,这两年他和我儿子朝夕相处,也并没有表现出他不喜欢小孩。

我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尽管我自己就是一个心理医生,可我照样也崩溃了。

分手后,我每天以泪洗面、给朋友打电话诉苦、整个人都恍恍惚惚的。我意识到我也需要找个人聊聊了。

我联系了一位名叫温德尔的心理医生,我想我需要进行一些心理治疗了。

在温德尔的诊疗室里,我一边哭着痛诉男友的荒唐和无情,一边对自己失去理智的表现愧疚不已。

温德尔安慰我说不必愧疚,“你的感受不需要服从你对它们的预判。”,“感受是无论如何都会存在的,所以你还不如张开双臂欢迎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里可能藏着重要的线索。”

几乎每个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不是“不正常”或者“很糟糕”,然而正是我们对自己的这份诚实,帮助我们理解了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复杂性。

如果压抑这些想法,才真的可能会表现得“糟糕”。正视它们,你就能成长。

温德尔医生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你如此悲伤或许不是因为分手,而是因为一些更重大的事情。

这句话,突然让我意识到了我的问题所在。

在心理医生的经验中,大多数人来寻求心理治疗的主诉问题,通常只是某个大问题的其中一个层面,或者根本就是遮掩实际问题的烟雾弹。

因为我们都有自己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而心理医生要做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找出防御机制背后隐藏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促使他们做出改变,直到他们不再依赖这些防御机制。

是的,我认真搜寻了自己的记忆,男友不喜欢小孩并不是毫无征兆的,比如他从来不会主动和孩子玩,他也从来没说过要和我生一个小孩,只不过我没有当回事。

更重要的是,更困扰我的是我已经四十多岁了,这次分手后,我这辈子是否还能遇到其他真爱?

岁月不饶人,我的身体也不太好了,这使我对未来感到极度的不安与迷茫。

这些更大的事情或许才是我对这次分手如此抗拒和感到悲伤的原因。

温德尔对我说他可以帮助我,但不是以我想象的形式。

不管是失恋还是我对自己人生后半程的担忧,他都无法直接把我解救出来。

心理治疗的重点在于帮助你理解真正的自己。

我们经常觉得自己被困住了,被捆绑在情绪的牢笼里,但出路其实一直就在那儿,只要我们愿意去看到它并作出改变。

02

黑夜降临了,可是星星也来了

夏洛特是一位青春尚在,工作体面的女子,但她却有着严重的“上瘾”问题。

她长期酗酒,经常喝得酊酩大醉;她渴求安定的关系,却总是不自觉地爱上那些多情放纵的男人;她依赖我给她意见,恨不得天天来找我做心理治疗。

有一次,夏洛特跟我讲了一个让她落泪的电视广告。

广告里,狗妈妈开着车带小狗出门玩。一路上,狗妈妈耐心地回应后座上小狗的呼唤。

小狗睡着了狗妈妈就熄了火宠溺地看着它,小狗醒了狗妈妈又继续开车带它四处闲逛。

对小狗充满爱意的狗妈妈让夏洛特泪流不止。

夏洛特很少流露出真感情,她的脸是她的面具,她的话通常只是消遣。她并不是隐藏了自己的情感,而是她无法触及那些感受。

像这样的情感盲症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称叫“述情障碍”。她不了解自己的感受,或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感受。

有时候人们在童年时期所受的管教,会造成他们成年后无法判断自己的情绪。

夏洛特和我说完这个广告后,我意识到,在夏洛特的生命中,或许一直缺少这样一位坐在驾驶座的妈妈。

原来夏洛特的母亲沉浸在抑郁中,总是在深夜的派对上喝到烂醉,回家后倒头就睡;而她的父亲经常因为“出差”不在家;父母的生活过的一团糟,两人之间肆无忌惮地争吵咒骂。

在这种环境里,夏洛特只能被迫早早地开始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就像是一个不够年龄的无证司机,把控着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她怨恨自己的原生家庭,却又不知不觉陷入了原生家庭的诅咒。

她讨厌母亲酗酒,自己却也对酒精上瘾;她厌恶父亲的飘忽不定,却又一个接一个地爱上和父亲行事风格差不多的浪荡子。

她来找我进行心理治疗,很大程度上是她特别希望把我当成她母亲的角色。

没有比从痛苦中解脱更令人向往了,也没有什么比丢开依赖更令人害怕了。

可是一味的逃避不是办法,在一次车祸被控酒驾后,时机到了,夏洛特意识到自己必须作出改变了。

她开始加入戒酒互助会,不再用酒精麻痹自己;尝试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不再当一个冷漠的“酷女孩”;不再和不靠谱的男人约会了,她不想重蹈母亲的覆辙。

虽然有时她还会忍不住和渣男暧昧不清,但行为转变的阶段就是这样的,你不会一下子放下你所有的防御。

相反,你应该逐层卸下防御,慢慢接近自己最柔软的核心。

夏洛特开始了属于她的蜕变,虽然她还是会走很多弯路,但她已经学会了如何自己掌握方向盘,她可以靠自己回到正途,更安全地在这个世界里行驶。

另外一个来访者,是一位六十九岁的老奶奶瑞塔。

如今六十九岁的她,独自一人生活,因为悲观和孤独,她整个人无精打采、死气沉沉的。

她不能再忍受这样的人生,她来找我倾诉,她说如果接下来的一年里,她的生活还是这样的话,那么她会在七十岁生日那天自杀。

我请她讲讲她的故事。

瑞塔热爱画画,且很有这方面的才华,对门的邻居们无意中看到了她的画,都非常喜欢,便开始热心为她宣传,还让家里的孩子们跟她学习画画。

渐渐地,她的作品有了更多的买家,她的邻居们待她如亲人。

甚至还有个叫麦伦的邻居,因为朝夕相处又有着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年纪,向瑞塔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这些不都是好事吗?邻居们都喜欢她、欣赏她、需要她,但瑞塔似乎依然无法正视这些积极的事情。

我想瑞塔可能陷入了心理学家艾瑞克·埃里克森所说的“绝望”境地。

埃里克森认为,人到晚年,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生活过得很有意义,那我们就会感到完满,即使死亡渐渐临近,我们也能比较容易去接受它。

但如果对于过往我们还存有未释怀的遗憾,例如曾经做了一些失败的决定,那就会感到沮丧和无望,从而导致我们陷入绝望的境地。

我认为迫在眉睫的,或许是帮瑞塔找到她在生活中需要切实面对的孤独,这种孤独伴随了她太久,成了她的绊脚石。

亲爱的,你已经背负了几十年的痛苦,最后的人生到底是想收获完满,还是陷入绝境呢?

瑞塔沉思了很久,继续说出了她的故事。

瑞塔的父母生她时年纪都大了,作为家中的独生女,父母却与她不太亲近。

因此,在大学遇到心仪的对象之后,她就迫不及待地放弃学业,早早进入婚姻。

可惜没想到,风趣幽默的丈夫在醉酒后频频对瑞塔和孩子们拳脚相加。

瑞塔因为担心自己没有能力独自抚养四个孩子而选择了容忍丈夫的家暴行为。

多年后儿女长大,她也终于下定决心逃离丈夫,但已长大的儿女们却都跟瑞塔脱离了关系,再也不愿意见她。

对儿女们过去所造成的伤害已经无法挽回,接下来的日子里瑞塔似乎一直在重复之前的失败。

经历过创伤的人很容易再次遇到灾难,他们不会倾向于靠近生活中出现的好事,他们会变得过度警觉,总是感觉厄运会再次降临。

即使如今的生活中有了各种好的转变,她也无法全心投入地享受。

她已经习惯了从一个有缺陷的角度去看这个世界,其结果就是,她就像一口不粘锅,任何快乐和幸福的事情都无法在她身上停留。

我说尽管我是一名心理医生,但我无法改变你的人生,我能做的只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向你展示如何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然后总有一天会发生改变,从而让你自己能说服自己。

我们的谈话之后,瑞塔终于决定给麦伦写一封长信,勇敢地告诉他自己过去的一切经历;她试着和子女们主动联系,坦述自己曾经的痛苦和对她们的爱;她学着慢慢走入人群,不再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生活。

就这样,瑞塔开心地度过了她的七十岁大寿。

我们不仅一起庆祝了她的肉体得以继续生存,还有她的心也获得了新生。

03

若不是怀揣着美的念想,我们将一无所获

朱莉在三十出头的年纪就拿到了大学的终生教职。

这代表着她在多年的艰苦努力工作之后,终于有机会喘口气了,也终于有时间考虑结婚生子了。

她与相伴多年的男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期盼着共筑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

就在朱莉刚刚结束了蜜月并得知自己怀孕的时候,癌症突然闯进了她的生活,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不管是面对生活还是面对疾病,人们绝不愿意去想象的一种情形就是,即使自己把所有该做的都做到了,还是有可能抽到一支下下签。

得知朱莉患了绝症之后,朱莉的好友转了一篇名为《欢迎来到荷兰》的文章给她。

文章描述了当你对生活的期许被颠覆时,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就像你原本计划来一场美妙的意大利之旅,并为之做足了一切准备满怀期待,结果却在飞机着陆后发现自己来到了荷兰。

飞机计划临时有变,而你能做的就是既来之则安之。

这地方也不错,但是和你预想中的很不一样。

你会羡慕其他人能够如愿到达意大利,可如果把生命都浪费在哀叹你没去成意大利这件事,你就永远也不能享受到荷兰的特别与美好了。

看完文章后,朱莉第一反应是,她不觉得癌症有什么“特别”和“美好”的,但静下心来后,她知道朋友说的是对的,而且她的这位朋友显然也很有资格这样劝她,因为她的朋友有一个自闭症的孩子,她同样遭受过现实对自己生活的颠覆。

我们常把自己所拥有的事情看成是理所当然的,直到大限将至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原来平常普通的一切也都有先决条件,那就是活着。

朱莉不再等待,不再计划长远的未来,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还有多少时间。

和死亡的对视迫使他们活得更投入——不是为未来列出长长的目标清单,而是活在当下。

朱莉和丈夫迈特决定,他们还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不能在余下的生命里错失还活着时所拥有的一切。

朱莉很努力地在最后的时光里做着自己最想做的事、陪伴着她爱的人、帮助身边的朋友。

现在活着的每一天,她都要向她以前不以为意的东西进行告别,她发现周围的世界开始变得异常生动鲜活。

她以前习以为常的每一件事都变成了一种生命的启示,就好像她又回到了童年,又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草莓流淌到她下巴上的香甜汁液、家门前草地上的小花、被冲上岸边的海藻、汽车行驶时发出的刺耳声音,还有她小侄子的笑声……这一切都让她无比快乐。

当人们自欺欺人地以为还拥有大把的时间,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懒惰。

朱莉没想到自己会在绝境中体验到这样的快乐。即使濒临死亡,她意识到生活依然在继续。

在她的葬礼上,朱莉童年的伙伴、夏令营的朋友们、一起跑马拉松的跑友、读书会里的书友、工作中的朋友和同事们、她的家人还有爱人迈特,所有爱她关心她的亲朋好友都聚在了一起。

他们一个个站到台前,说着他们和朱莉的故事,告诉大家朱莉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对他们有多重要。

朱莉在最后的时光里为丈夫迈特准备了特别的礼物:一份充满魅力又搞笑的约会资料和一封最痛苦又最美妙的情书。

她衷心地希望她的挚爱有机会能够再轰轰烈烈地爱一次。

而迈特也希望朱莉走到哪儿都能找到爱,所以他也为朱莉准备了一份在天堂能用得上的约会资料。

现场的来宾听着迈特讲述朱莉在最后的时光里是如何与死神进行各种搏斗的,她又是怎样对别人“行善”使她走后的世界变得比她来时的更好一点。

大家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每个人都在尽情地笑着流泪。

这是个难忘的葬礼,我很庆幸我来了。多年之后,我还会不时想起这个勇敢乐观的女孩。

也许就像迈特说的,我们心中的爱是永恒的,即使经历死亡也能幸存下来。

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每个人都发生了变化,包括我自己。

我觉的内心更平静了,我开始写作。

我写下了我的分手、我的心理治疗师、我要面对的死亡,写了我们是多么害怕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我写了有关拘泥于过去和对未来的错误解读,以及过去和未来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当下”,有时甚至会将当下完全吞没。

我写了执着和放手,以及要绕开那些牢笼中的栏杆有多不容易,其实自由并不在前方,而是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我也写了不论外部环境如何,而无论生活中发生过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失去过什么,也不管我们是多大年纪,就如瑞塔所说的,没到最后就不算结束。

我还写到,有时我们明明拥有一把钥匙,能打开更好的未来,但就是需要有人提醒我们一下,钥匙被我们遗忘在哪儿了。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的内容就聊的差不多了。

我们看到了敏感自负的约翰,在诚实地面对内心的痛苦和恐惧后,终于能够直视自己的问题,找到了逃离牢笼的出路。

被原生家庭深深伤害过的姑娘夏洛特和孤独又惧怕幸福的瑞塔奶奶,选择了接受过去也决定放过自己。

不幸患上癌症的朱莉用自己的方式享受着生命最后的时刻。

而作为一位心理医生,作者也终于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走出了分手的阴影,开始创作一本她发自内心想写的书。

我们每个人都逃避不了生命中的无常,世界上没有奇迹魔法,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可以拯救苍生的神仙。

坦诚地面对爱与恐惧,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能够拯救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直面自己的勇气!

相关文章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Maybe you should talk to someone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不管生活...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欢迎来到荷兰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上一篇——《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到处都是“蠢货”[http...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到处都是“蠢货”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上一篇——《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当痛苦可以被言说[https...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写的很好,我喜欢看实体书,在上面做批注。今天看到了168页。唯有看书能解惑。 发现一个小方法,平常看书时总感...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是一本书的名字,就如推荐者欧文·亚隆所言:我读心理治疗的书超过半个世纪了,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书:这么大胆,这么...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坦诚面对生活,才能让内心得到治愈 “我的上司很讨厌,总是故意在下班的时候给我安排工作”“我和男朋友又吵架了,他一点...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本书的作者是个心理治疗师,在给别人做心理治疗的同时,她也遇到了大问题——被男友给甩了,于是她也预约了属于自己的心理...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这本书类似《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心理治疗的书籍。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作者提出:"每个人都有变好的...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这本书应该是我目前读过的心理学方面的书里最好读的一本了。作者通...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原创精进学思行精进学思行2022-02-19 15:01 是否要写这篇文章,开始是有点犹豫的,因为担心暴露自己的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fe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