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我曾寻过那禅:彻悟,痛苦。

我曾寻过那禅:彻悟,痛苦。

作者: 世界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9-10-03 11:18 被阅读0次

之所以想谈谈彻悟,很大程度是出于今天看到的某篇文章。文章是关于一些所谓的名人名言。现在的人似乎很吃这一套,或者说任何时候人们都倾向于借用别人的语言去说自己的心里话,一方面别人的名头摆在前头,名头背后自然有更深的东西,比如对方的成就、名誉等等。而这些既定的东西是很难真的去反驳的。或者说,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反驳过去的人似乎也没啥意思。

就像某句话说的那样:“不要站在现在的高度,去判定未来的事情,因为未来的你是会成长的,会有新的选择和判断。”同样的,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过去那些人说的话,站在现在的角度真的没必要一再的引用,因为真的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曾经用得很好的东西,在现在还适用。其实,这就像历史经验主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但这也仅仅是说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可作为鉴戒。并没有说,知道这些就能够预知未来,甚至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或者就一定能够用在现在。

也许是现在的人确实不太爱思考了,或是,人们从来都有着某种惰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自认为无用的东西更是不挑,尤其是在语言上。就像那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很显然,站在林徽因为儿子写的一首诗更为合理,可更多的人却将此当成“爱情圣言”。这种还是比较有逻辑性的东西,还有那种断章取义的,就真的很可笑了。

王小波就曾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中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据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好消息,以使他们得到提升;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顺便给国王的老虎送去食物。”

这个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暂且不说别的,就说人们都喜欢听好消息这一点,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喜见乐闻的。就像所有的童话故事一样,绝大多数人都觉得童话故事美好,无非是将最美好的结局放在了结尾。若是站在成年人的思想去看待这些童话,多半这就是另一个版本了。“真、善、美”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也只能通过童话故事这样的解释来传播,有时候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想想那些不识字的人,不曾听过故事的人,原生的,纯粹的,为了生存而忙碌的人,你觉得他们会理解这些所谓的“常识”,还是会遵守这样的“真、善、美”的童话?这是很难想象的。再想想野蛮时代,那个年代,你如果说什么“真、善、美”,多半人们会以为你不是傻子就是疯子吧!即使孔子,我们也知道在一开始大家对他的态度也并不是很好,如果他不是有政治上的加持,谁又能说等待他的会是什么呢?是饿死,还是沦为俗人?究其原因,无非是孔子说了一些好的,一些不好的。不过,孔子的情商算是高的了,毕竟他还算是懂得审时夺度。虽然说,这种审时夺度还是不够彻底,但这何尝不是真实的一部分呢?不论是站在政治的角度,还是站在大众的角度,总是很难做到让任何人都满意的。

事实上,这和花剌子模的君王何其相似呢?都有一种近似天真的品性,以为奖励带来好消息的人,就能鼓励好消息的到来,处“死”带来坏消息的人,就能根绝坏消息。这是多么可笑的逻辑,这就像有人给你带来好消息,你竟觉得这好消息是因为某个人的到来,而并非是好消息本身。实际上,这何尝不是距离真理越来越遥远?

说到这,回到我们最初讨论的关于林语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且不说这句话是否断章取义,还是说独立的某句话。就这句话而言,多少人是认可的呢?想必一定很多人深以为然吧?

即使是我,唤作以前,多半我也是认可这句话的。坦率地说,这句话本身是有种诱导性的东西存在的。站在文学角度,可以称之为技巧,或是概念化,用一个概念提升另一个概念,从而达到某种代入感,或者称之为共鸣的东西,叫人不自觉地对号入座,并不会因此而反感。

这和现在很多人提到的情商是类似的原理,美化一些东西,比如悲伤,沉痛,或者付出。当然,很多人对这句话之所以认同,很可能就是源于某些人自己的亲身经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一些事情是很难对这句话产生认同感的。就像我,第一时间读到这句话的时候,竟会觉得彻悟和痛苦是有直接联系的。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个人觉得,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何谓事实,事实不应该就是实事求是吗?彻悟是彻悟,痛苦是痛苦,该如何就如何,并不能代表别的。尤其是在意识层面,它没办法做到物质世界那么简单的有价值作为衡量,可以被物化。

换句话说,真正经历过大风大雨的人就彻悟了吗?或者说彻悟的程度就有多深吗?如果是和毫无经历的人来说,也许是吧。毕竟,无不可能变成有,但是有可以衍生为很多的有。这是本质的属性,但这并不是说对于原本有的人也同样适用的。

说句难听的,更多的所谓经历过苦难的人,可能只是不得已自己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窗口,逃避,避世,或是别的。但这就意味着彻悟吗?或者说彻悟的程度什么的吗?更多的人可能只是选择了无视这种所谓的苦痛,或者任由苦痛自由生长而无可奈何。

举例说,现在的很多人大都经历过自己所认为的所谓的“怀才不遇”,这种经历有时候是会让人变得无可救药的。但这并不能说就是彻悟了,这纯粹就是没有认识到规律所在,或者说压根接受不了现实。故而,容易形成一种自以为是的意识,并且会拒绝任何的反驳。也许,这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种彻悟,一种深刻。然而,如果能跳出这种情绪,跳出这个思维,你会发现这是很可笑的行为,甚至觉得很幼稚。固执而愚蠢。

拿现在的一个例子来说,比如一厢情愿的感情,很多人觉得深刻,可事实很肤浅。因为他们从未真正理解过爱应该是怎样的,就义无反顾陷入了自己的情绪,甚至认为自己懂得爱一个人的感受,或者就此认为这就是爱。一叶障目,可笑至极。

说到底,不论是苦痛,还是彻悟,若自己不给自己一个安慰的理由,是很难活下去的。就像一个人爱而不得,如果他不说服自己,他很有可能会发疯,甚至整日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如果说这样的思想是一种彻悟,或者说,这就是痛苦,这在资本面前是多么可笑的呢?就拿工作来说,多少人觉得自己用心做了很多事,付出了很多,可是产生了多少价值呢?这是往往被高估的地方,自认为一定是付出多于收入的,毕竟不这样的话,商人就无利可图。就像那句话说的,“无奸不商”,原本一个事实的词语,后被引申为某种隐喻了,说来也是可笑。

说到这,很多人可能会说,如果不是这样会是怎样呢?只能说,从点到线是可行的,从线到面也是有逻辑可言的,但如果说从一个点直接跳到三维空间,或者说直接到四维空间,那是很难的。换句话说,从痛苦到彻悟是有可能的,因为痛苦是彻悟的一部分,否则怎么能称之为彻悟呢?但是如果简单的将彻悟的程度和痛苦的程度挂钩,那么,很多人可能是活不下去了才有可能一窥彻悟的光。然而,事实上,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呢?

就拿我最近拜读的一本书《新世界·灵性的觉醒》的作者艾克哈特·托尔,就其个人经历而言,如果去了解多半一些人会觉得传奇,而另一些人则觉得很荒诞。但是,就其彻悟而言,是绝对远超那些比他更惨的人的。这就是本质的差距,而非什么痛苦给予了他什么多少的经历等等。说到底,痛苦只是一个引子的作用,有点类似于起跑线的存在。如果简单的将起跑线作为终点,确实可以进行比较,如果这真的有意义的话。

事实上,林语堂先生这句话本身也就像这么一回事,如果只是停留在文字本身,或者就此以为痛苦就能带来彻悟,多半只会离彻悟越来越远。简单而言,如果你能够理解你所有的痛苦,你就能够理解幸福了吗?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好吗?若是你觉得你足够痛苦就能带来彻悟,那我就真不知道说啥好了。

就像那句话说的,“你觉得那些自杀的人,究竟是想通了,还是没想通呢?”如果只是从这方面去思考,一般人是很难理解的。就事实而言,这之间有本质的联系吗?想通和没想通不过是一部分的原因罢了。要知道,人体的结构本身除了意识还有来自身体的苦痛,而这会导致所谓的彻悟吗?这是很难的。

我们也都知道,自古以来就有人说什么“细节就是魔鬼”这类的话,那是因为从很多的大事都是由小事连锁反应来的。但是,如果没有方向,就像下棋一样,如果只是在乎吃子也有可能会赢,但是这种几率得有多少呢?如果缺乏大局观念,在取舍的时候该怎么办呢?说到底,这样的话说出来显然是格局太小了。

简单的说,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够意识到问题的内核,即事物的本质不因人的思维所转移,我觉得这样反而更深刻。因为懂得全局,而愿意去深入研究,去细化,比起那单方面的沦陷,真的深刻多了。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关于彻悟和痛苦的禅了,痛苦只是彻悟的一部分,而非真的就是本质的联系。重要的是理解这事实本身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缘由,而非陷入自我的情绪里,暗自苦恼,或是借助酒精麻痹,逃避,避世,这样就太小格局了。人应该试着去理解一些事物的本质本身,而非借助一些美化过的东西以此逃避问题本身。而且,说实话,如果某些人真的陷入痛苦太久,很可能会产生不好的东西,这就不是彻悟,甚至还未来得及彻悟就陷入想得通、想不通的问题中去了。

人生无常,当然,做不到百分百的全然认识自己,甚至我觉得不应该过多的沉浸于所谓的彻悟之中去,真正应该做的是体验当下。别急着所谓的彻悟,或是寻求所谓的终极奥义,凝视深渊,很有可能被深渊照映。最近看到一句话,挺有意思的:“青春的时候常将意外当成是天意,成年人却常将天意当成意外。”我觉得人生若想得闲,得学会适当的将一些东西装进天意里去,别急着为错过的夕阳而哭眼,否则,还有可能错过月空。而这些,何尝不是人生的一部分呢?


鹿九

2019年10月于厦门

相关文章

  • 我曾寻过那禅:彻悟,痛苦。

    之所以想谈谈彻悟,很大程度是出于今天看到的某篇文章。文章是关于一些所谓的名人名言。现在的人似乎很吃这一套,或者说任...

  • 我曾寻过那禅:禅,如是。

    我曾追逐过风,春风,微风,狂风。谁曾见过风呢?你和我都不曾见过。但是当树叶颤抖时,便可知,风吹过了。当衣裳鼓动,每...

  • 我曾寻过那禅:信,不信。

    在讨论信或不信之前,我先讲个故事,关于耳钉的,关于童年,关于我和妈妈之间的故事。一个我尚不曾说与任何人听的故事。 ...

  • 我曾寻过那禅:“鸡汤”,“治愈”。

    “励志”原本是褒义词,但自从出现了大量这种类型的书籍之后,就有了“鸡汤”这一别称。自此,“励志”在书籍类目中的地位...

  • 我曾寻过那禅:意见,建议。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似乎总是能唠唠叨叨说一大堆的那个人,不论是出于某件事,还是因为某个人,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是希望大...

  • 我曾寻过那禅:成长,孤独。

    记忆中,从来没有人教过我怎么学会成长。可能在父母看来,吃饭,长身体,会干的家务活多了,这就是成长,它是不需要学习就...

  • 我曾寻过那禅:读书,生活。

    很多人都说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己的生活不够有趣,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的确,读...

  • 我曾寻过那禅:自我,欺骗。

    我最近似乎出现了幻觉,常常能够看到另一个自己,他在不停的咆哮,向我的沉默发起反抗。他好像急于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

  • 我曾寻过那禅:勤劳,致富。

    “勤劳致富”这个词早在很多年就耳熟目染了,但那时候,更多的我只知道勤劳,而对于致富并没有什么概念。那是童年的经历了...

  • 我曾寻过那禅:自己,自性。

    人生中,很多次被问到,“我该怎么做?”这类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都是无解的,或者说作为旁观者而言,不敢轻易地给出自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曾寻过那禅:彻悟,痛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jd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