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说读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己的生活不够有趣,或者换句话说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有趣的人,的确,读书相较于做其他的事情确实伤害要小得多。读书是这么一回事:你读的书多了,并不见得你就真的想法很多。这和很多人所想的,你读了很多书就理解了很多事情,甚至能够通过读书来理解世界。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就像木心先生和某个人物的对话所言:“群众没有观点。”这里面有个故事,说的大致是某个人物很欣赏木心先生的才华的同时,对于木心先生写的东西也颇有微词,觉得木心先生应该说一些大众所熟知的东西。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句“群众没有观点”。当然,我记得并不确切,不过从这句话大致上可以联想到这个人物说的大概是一些“引起大众共鸣的观点”之类的自认为有必要的,或者说有助于木心先生创作的“良言”。这不由地想起木心先生说过的另一句话:“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如果你以艺术决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
相信很多不知情的人听了木心先生的这句话多半是心头一热。尤其是一直致力于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人,或者是向往艺术的人而言,这句话简直就是“心头好”。但如果稍微用点心去深入了解一下,多半就不会只是一时间的热血沸腾,而是转过头来沉下心去认真思考一下:是否真的要去做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当然,我也强调了“不知情的人”。事实上,不知情的人甚至还有可能犯这样一个偏见,即觉得不正常是应该的,甚至觉得不正常就是艺术家。但完整了解过这句话的人就明白,显然这是在为自己的不正常找借口,或者说找解脱。因为,除了这句话,木心先生还说了:“现在生活虽好,但这是常人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于我的艺术有害,我不要,我要凄清、孤独、单调的生活。”如此,还有人觉得不正常是应该的,或者说不正常就是艺术家的行为吗?这大概也是市场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法理解的“行为艺术”的原因吧?不知情之下,断章取义中,自以为是,至此强行扭曲的观点势必导致扭曲的“行为艺术”!简直可笑而可悲。
就我个人而言,读书的习惯是有的。通常来说,睡觉前的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有时候是中午,有时候是晚上。当然,偶尔遇到一两本“好书”,自然是难以克制的,就像晚上一不小心就读了两个小时。事实上,如果你问我有什么收获,我多半是答不出来的。若要强行应答,也不过是泛泛而谈罢了。究其原因,这和看电视、看新闻、看资讯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不过是读了而已,并没有产生任何的思考,这不过是一种享受,于我而言的享受。
所以,如果强行说阅读,或者说读书是一个良好的习惯,那显然是出自某些并未真正用心读过书的人见解,甚至就像木心先生所言压根就算不得什么见解。不过,我最开始也说了,相对而言,读书相较于做其他事情来得伤害会小一点,所以这么说似乎也对,但难免有些牵强的意味。但就实际而言,读书和做其他的事情没什么不同,甚至和你刷新闻什么的都是一样的,不过是个人习惯的一部分,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读的书多了就涨知识、长见识了。若是这样,大概自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世界早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说到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对此表示怀疑:如果读书不是这么回事,那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而且,确实有些人读书之后也的确发生了改变,这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么说吧,读书和你看电视、看报纸,甚至从事任何娱乐项目而言,并无差别,不过是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不同罢了。试问一下,除非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去思考自己的习惯中的某个部分吗?想必不会吧,甚至可以说这样的人几乎没有。人们都太习以为常了,甚至有点理所当然的意味。对于养成习惯的人来说,读书也是这么一回事,甚至读书更容易习以为常。
如果让叔本华和尼采对读书作出评价的话,他们多半会说:“读书是懒惰的人做的事。”究其原因,这样的读书不是一个人在思考,而是在优秀的作者带领下进行思考的。在他们看来,读书是一种轻松的思考方法,甚至连真正的思考都谈不上。换句话说,这是从1到2的延伸,而不是从0到1的创造。所以,若有人说你白读了那么多书,显然说这样的话的人是没有经过思考的。
接下来,我们再去讨论“有些人读书之后确实发生了改变”这个现象就比较容易说得通了。就这么说吧,如果你是带着问题去读书的,人们所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的。这就是收获了,改变也就在这里了。若是你带着思考去读书的,多半也能够从中获益一些。然而,这些终究不能称之为是你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过是你借鉴了别人的思想而已,甚至你连思考这个过程都没有经历。
举个例子,就像小时候你遇到了问题,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问自己的父母,或者是身边的人。从他们那儿得到的答案,能说是自己的思考吗?顶多算是你提出来的问题,仅此而已。真正的思考,应该是包含了对问题本身进行的整个思考过程,包括对得出的答案的思考,以及对现有答案同样抱以质疑的态度。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叔本华和尼采他们看来,读书是一种轻松的思考方法了。所以说,绝大多数人“读书的方式”近乎是懒惰的行为。
回过头来,我们再谈谈读书,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市场上充斥着那么多“读书无用论”调调了。事实上,这和“读书有用论”同样荒谬。简单的说,读书若只是从行为模式上来说,和生活本身,和情趣、品味等等,与那些真正生活的人并无差别。而真正有用的,其本质应该是思考才对,而不是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能够决定的。
回归到我自身的经历而言,事实上,我读的书并不算太多,可能会比一般人多出一些,然而这种读书就像叔本华他们说的,不过是偷懒罢了。这也就能够解释说,为什么我读了书却依旧像“生活白痴”。我不过把大家娱乐的时间,生活享受的时间,体验生活的时间放在了读书的享受上罢了。若就此觉得我学识过人,显然是高看也是对读书的误解。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开头会说,如果不是自己的生活不够有趣,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有趣的人,那读书确实可以解解乏,摆脱无聊。不过,关于这一点因人而异。
事实上,就现在而言,我读书的频率已经开始在下降了,甚至有时候也会产生莫名的负罪感。但是,如果我真正充实的度过了一天,或者我能够用心去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这种负罪感就会少了很多。因为,从本质的角度,这些同样是在进行着某种思考,而这对于读书而言,我个人觉得是更应该提倡的。因为,这些才是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临下的收获,比读书来得更直接。
但是,同样的问题,我们对于当下生活的思考和反思显然是不够的。这也是导致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平庸之辈的原因了,缺乏对当下和过去的反思及总结,自然往后的日子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而那些活得好的人,显然他们是有自己思考过,总结过,并愿意付诸努力。至于是否通过书,我想一个人如果真的愿意去改变,有书和无书是一样的。我之所以敢断言,那是因为我们市场上所看到的书也不过是人为著作,不过是前人的思考而已。而这些,在生活中同样有经验的人又何尝没有呢?
所以,如果你问我,读书有没有用,我多半会叫你还是活在当下比较好。当下是相对而言,更真实,更直接,更有效的能够触发你的思考的地方。而书,兴许泛泛之谈,兴许还有一些虚构的部分,以及各种漏洞百出。而这些,想要通过简单的逻辑,或者想象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太为难了。
当然,如果你是像我一样,本身比较喜欢读书,那就另说了。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从自己熟悉的方面入手比毫无兴趣而言的改变是较为轻松有效的方式。不过,还是需要警惕那种习以为常的惯性,要多付诸于实际行动,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去反思,去思考,而不是盲目的尽信书。有句话不是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说的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人生多半也不会缺乏乐趣的。至于是否从书中,我觉得在生活中陷入平静(或才志枯竭)的时候,确实可以试着从书中去获取一些力量——所以,只有当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时你才应去读书。当然,才志枯竭即便在仁人智士那里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时常或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一个你凭独立思考缓慢和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或洞见,会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已经写成的书上轻易地发现。但是,假若你是经由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这一点的,那么,则会更有价值。因为,只有在此时,它才会作为一个内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员进入你思想的体系中,与你的思想结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谐,与它的其他推论和结论协调一致,带着你整个思维方式的色彩、印记,并在你所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因而,可以说,它已经坚固和永远定居在你的心灵中。歌德诗歌中,对此有完美的运用,甚至作出完美的解释:“那些你从父辈继承而来的东西,你必须首先通过自己去赢得它,如果你想真正占有它的话。”
不过,在我看来,常人好好生活就够了。正如那句话所言:“以绝大多数人现在努力的程度,压根还轮不到拼天赋。”这就是我对“读书”和“生活”所理解的禅了。别总是找借口不去过你的日子,这不是过日子的重点,不是吗?
鹿九
2019年10月于厦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