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2)饮食而致(3)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宫室而尽力乎沟洫(6)。禹,吾无间然矣。”(《论语·泰伯第八》)
【注释】
(1)间:读音同“见”,空隙的意思。此处指其间隙而非议之。
(2)菲:微薄,不丰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福”“勉”,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沟洫:洫,音“续”,沟渠也。
【语译】
孔子说:“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他对饮食很简朴,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粗劣,而祭祀时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简陋,而致力于修治沟渠水道。对于禹,我实在找不出缺点来批评他了。”
【研析】
孔子对于禹给予高度评价,为君者生活简朴,敬畏鬼神,是执政者的榜样。生活简朴便能与民同在,不会好大喜功、奴役百姓建立豪华宫廷或建筑;敬畏鬼神便能顺应天理,以德治国,以期国泰民安,而所谓“天助自助者”的意义,体现在圣明君王的身上,便是随之而来的太平盛世。
反观,当今不少人舍命追逐禄位、权力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甚至弃之不顾。孔子之言以古喻今,对于当代的统治者或现代的国家领导人而言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延伸思考】
1、你在生活中重视饮食和穿着吗,为什么?这其中有无隐藏着执着心?
2、身为一位君王,对生活享受的欲望能减少,为什么更加难能可贵?
【阅读资料】
大禹治水
大禹,约生于公元前2297年六月六日,卒于公元前2198年八月,享年一百岁。大禹是黄帝的玄孙,姓姒,名文命。大禹的父亲叫鲧。
相传四千多年前,水神发了怒,把天撞了个大洞,天河里的水直泻而下,把大地吞没了,到处是汪洋。于是,鲧──大禹的父亲被舜王叫去治水。
鲧上天偷了一袋“息壤”。这息壤是神土,见风就增长。鲧十分高兴,治水时,他就取出一点息壤,放在水上,然后让风吹,息壤就变成一条一条的堤坝。鲧想用筑堤的办法来减少洪水的冲击。可是,他想错了,水少可以用土堵一堵,可那样汹涌的洪水,光用土是挡不住的。所以堤坝最后总是被冲垮,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鲧由于只相信筑堤坝堵水,结果没有把洪水治好,被舜处死了。
后来,禹长大了,他看到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决心治好洪水。大禹为治水穿山越 岭,脚趾甲都磨光了,一直到三十岁还没有结婚。大禹爱上的一位涂山姑娘一直等待着他,终于等到大禹来迎娶,但婚后才四天,大禹又去治水了。《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在民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是妇孺皆知,而大禹成婚的那四天至今仍是江淮一带嫁娶的好日子。
大禹有神力,疏导黄河时,为防止河水倒流,大禹用神力把龙门山辟为两半让水流过,于是就有了龙门,“鲤鱼跳龙门”说的就是这里。
巫山神女相助
大禹治水来到巫山,这巫山绵延八百里,岩石坚硬异常,更有狂风骤起,刮得天昏地暗,山崖震动,江涛像山峰一样矗立起来,凿山的民工有许多丧命于狂风骇浪之中,几个月来,无法凿开那坚硬似铁的岩石,大禹甚为发愁。
西王母第二十三个女儿瑶姬,心地善良,喜欢游玩。有一天,她带着侍女和一帮侍臣从东海遨游回来,驾着彩云轻飘飘地从巫山经过。大禹见到瑶姬,连忙对空致意,请求瑶姬帮忙。瑶姬既怜遭受洪水灾害的人们,又敬佩大禹为民治水的精神,慨然答应。她告诉大禹:“要打通巫山,须用火烧。”又派出神将狂章、虞余、黄魔、大翳去帮助大禹治水。
大禹非常感激瑶姬的指点,率众百姓在巫山两头放起火来,瑶姬和神将也施展本领,或用电轰,或用雷霹。经过七七四十九个日夜,坚硬的岩石渐渐变软起来,施工的人们很快就打通了巫山八百里,让洪水从巴蜀境内流出来,直向大海奔去。
治理后的巫山成为美丽的长江三峡风光。瑶姬也因在打通三峡时耗尽了神力,回不到天上,只能留在人间。她天天站在高崖上凝神眺望,看到三峡风险浪急,许多行船在风浪中沉没,她就派遣了几千只水鸟,轮番在峡谷中飞行,担任行船的导航,引导人们安全地从峡谷中通过。
瑶姬长久地站在高崖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久而久之,渐渐地化为巫山的一座山峰,后人称之为“神女峰”。而陪伴她的侍女们,也化成大大小小的峰峦,永远陪伴着瑶姬,这就是巫山十二峰。
【课后作业】
鲧和禹治水的方式有何不同?这样的方式应用在处理人事问题上,又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