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坡寺
远山重新展露出真容,现出一个浅浅的三角形轮廓,先是灰白色,继而变成银白,随着初升的太阳把第一缕光芒洒在峰顶,又染上了淡淡的粉色。
色彩缤纷的阁楼依山而建,没有半点莱茵堡的那种冷漠的审慎,却好似峭壁上破石而出的花瓣般娇美,整座建筑群既宏伟又考究。灰色的石壁如同在格林德瓦拔地而起的维特霍恩峰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再向上看,卡拉卡尔的雪峰高耸入云,如同一座璨璨发光的金字塔。康韦心想,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景奇观了。
———詹姆斯.希尔顿 《消失的地平线》
我想,我第一眼看到红坡寺的时候,可能和康韦的心情差不多。
在雪山中的盘山公路开了许久,一路经过山谷,溪流,村庄。
在村子的转角处,看到红坡寺的瞬间,词穷的只能慨叹:“太美了!”
寺庙对面是缅茨姆峰,后方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的上方是终年积雪的白马雪山主峰——扎拉雀尼峰。
一、
红坡寺最初是一个格鲁派与宁玛派杂居的简易宗教。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丽江知府木增(纳西王松诺洛丹)派遣噶玛派高僧迪吉和诺布二人重建该寺,取名为祖拉批杰林(佛法兴隆寺)。
清康熙13年(公元1674年)由巴塘方面接管该寺,不久,由于嘉夏寺(古中甸噶玛噶举派寺庙)为首的建塘僧人等反对西藏法王(固始汗),红坡寺僧人也卷入此次事件。达赖喇嘛和蒙古王固始汗派兵镇压,并将参加叛乱寺院的财产进行接管没收,遣散寺僧。
清康熙15年(公元1676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管理政教,重新恢复红坡寺,并规定分配建立剃度70僧人之寺。1676年至1678年,派来拉那寺格西罗桑扎西、格弄罗桑却扎等10位,向丁寺格西吉堆洛桑等12位担任红坡寺僧众的经师。五世达赖赐名红坡寺为“噶丹羊八景林”。
清康熙19年(公元1680年),五世达赖选派哲蚌寺洛色林扎仓普康康仓著名格西阿旺墨初,为德钦寺、东竹林寺和红坡寺三寺总主持喇嘛,俗称“滚松堪布”。同年十月初三抵达红坡寺,初五于红坡寺达赖喇嘛法像下坐床任职。参照巴塘噶丹幡吉林的布施标准及该寺对财务收支进行共同管理,两寺的布施收入调济互补,由巴塘委任的协翁轮流管理。
因为德钦寺、东竹林寺和红坡寺曾共属一位堪布管理,俗称此三寺有父母子关系,红坡寺属母寺。
解放前,有寺院经堂大殿一座,塑有近三丈高的弥勒佛镀金铜像,宗喀巴师徒三尊像及大小各种镀金铜像。
红坡寺的镇寺之宝“金刚持佛”据传是红坡初建噶举派寺时就有的最古老的佛像之一。
二、
历经文革破坏后而重建的红坡寺,整座寺院由三部分构成,大殿居中,无量光佛在前。主寺回廊上的四大护法天王塑像,兼具汉传佛教的塑绘风格。
一般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四大天王都是壁画,红坡寺的四大天王是泥塑立式,可谓是藏族寺院中的一个独特之作。
大殿内是僧侣们集会作法事活动的场所,主供宗喀巴师徒三尊。大殿内可容纳约五百名僧侣,四周壁画都是文革后修复重建时新绘上的。
大殿后面还有一间佛堂主供弥勒菩萨平坐式塑像,双脚自然下垂,表示要接任释迦牟尼佛,做下一任佛教主。
两边分别供奉着八大近侍菩萨:文书菩萨、观世音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大势至菩萨、虚空藏菩萨、除盖障菩萨和地藏王菩萨。
大殿外回廊的两侧有木梯通到二楼,二楼主供护法神。
护法殿中供奉着狰狞凶猛的护法神像,格鲁派寺院的护法神大同小异,红坡寺的不供护法神是“古安”(国王五身护法,五方佛所化现)和“斯朝”(犀甲护法)。这里每天早晚的“岁卡”(祭祀)不能断缺。
大殿的前面有一块平整的青石板广场,这是红坡寺每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
广场的前面,是无量光佛殿,这座佛殿在文革中没有受到太大的毁坏,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面貌。
无量光佛殿分二层,第一层是主殿,主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也称无量光佛。佛殿中还有一座珍贵的银制佛塔,高约1米,内供前世四川居里寺主持“法海活动”的真身舍利1枚。无量光佛殿的第二层,是接待重要人物(大师、活佛)的接待室。
红坡寺现存的一个珍贵的文物,是咸丰皇帝赐给的一块匾额,书刻“化形南邦”四个大字。
咸丰年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云南被划为法国殖民地。中法签订“北京条约”之后,传教士进入西藏,并在滇、川、藏边沿地区成立“西藏教区”。1906年法国传教士顾德尔、丁德安等,在德钦、维西和贡山建立教堂行医。云南德钦和西藏芒康、巴塘各寺院,秘密联络发动僧俗武装,约定时间,同时展开反洋教运动,摧毁洋教堂,追杀洋教士,史称“阿墩子教案”。
这一事件大大激怒了法国殖民者。他们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清政府派兵镇压参与反洋教的各藏区寺院和群众,红坡寺也在被镇压之列。清兵来到红坡寺时,因为见到这块咸丰皇帝钦赐的匾额,就在大殿的回廊上象征性的点燃一小把火,表示已经惩罚了。
在那次事件中,红坡寺幸免于难。
三、
我想,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能量场吧。
喜欢在寺庙里呆着,会被那种宁静浸透。
红坡寺,坐落在山谷,被雪山包围,更有种遗世而独立的美好。
第一次去红坡寺,正好遇到喇嘛在晨念,在诵经声中,整个人都沉静下来。
晨念结束之后,喇嘛们还热情的介绍寺庙的各种情况。
“我们寺庙有55个人,不过今天都去村子里做法事了,你要是改天再来的话,人多得很,”一个喇嘛和我闲聊着。
另一个小喇嘛看我们在闲聊,也走过来,有一搭没一搭的插入我们的谈话。
“我可以给你们拍张照片么?”我掏出宝丽来。
他们两个还挺好奇,“这是什么?”
“相机啊,15分钟之后就能看到照片了。”我说。
“好啊,”他们两个相互看了一眼。
咔嚓,相纸跳了出来。
“我先看看,”年张些的喇嘛说。
“还没显影呢,得过一会儿。”
“那我再拍一张吧,一张送给你们,一张留给我自己,可以吗?”我问道。
他们两个想都没想,“可以啊。”
十分钟后,我把照片拿给他们,小喇嘛看了看,羞涩的笑了笑,递给了年长一点儿的喇嘛。
“可以么?”我问道。
“嗯,挺好的。”年纪大点儿的喇嘛说的时候,小喇嘛又凑过来看了又看,好像觉得很神奇。
我走的时候,年长的喇嘛指了指大殿门口的电话说:“你下次来,可以给我打这个电话,这是我的电话。”
第二次去的时候,村民和僧侣在搬运佛像,要把一尊铜制佛像运到三楼。
所有的人都在哼哧哼哧的用劲儿,不过,在刚看到我们的时候,还会停下来微笑的打招呼。
阳光从三楼洒落在二楼的地板上,好像这个时候发生的任何事情都和外界无关。
四、
旅途中遇到的人,才是对那个地方的独有记忆。
连续去了两次红坡寺。
第一次去的时候,阴天。山谷外的雪山还光秃秃的,然而,沿着山间小路盘旋而入的时候 ,两边的景色逐渐发生变化。村庄里的树木都长出了绿色的枝叶,大片青稞散落其中,溪流从山间潺潺流落,牦牛也在悠闲散步。路过村口的白塔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在转经,还有三五位坐在旁边的长椅上手拿佛珠在念经。
这一切,宁静的像幅画。
在寺庙后面的山上闲逛,遇到一个背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还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在他旁边。
几米远的时候,年轻妈妈就先羞涩的笑了笑,说:“去哪里呀?”
“随便逛逛。”我开心的说。
“你好!”我向那个小男孩伸出了手,小男孩看了妈妈一眼,妈妈说:“你好说,”
小男孩伸出了左手,而我伸出的是右手,然后,我们俩个比划了半天,没有握成手,妈妈、我、小男孩笑成一团。
小男孩又把右手在衣服上擦了擦,朝我伸过来,终于握手成功,他特别得意,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从红坡寺回来之后,心心念念的又去了第二次。
阳光灿烂,坐在寺庙对面的山坡上,看着巍然屹立的雪山,觉得时间好像在这里静止了一样。
和朋友们在山坡上铺了块毯子,躺在地上看着天上飘过的云,觉得山谷中的云都那么慢。
在田里劳作的大叔,过来坐在我们旁边。
“要不要一起喝酒?”我热情的问大叔,
“不了不了,一会儿还得开拖拉机,喝了酒就干不了活儿了。”大叔摆摆手。
“你们晚上别走了嘛,我家就在那里,”大叔边说边指了指我们后面的那栋房子,“我们晚上杀鸡喝酒,”他开心的说。
“哎呀,今天可能不行,我回去还得工作呢,下次再来的时候呗,”要不是还有工作没做完,真想在这里住着,我遗憾的想。
“你多大啦?”大叔问。
“三十啦,”心想,难道每个人都关心这个问题么。
“不可能,别骗人!你还没有男朋友么?”大叔很好奇。
“是啊,”
”我太喜欢这里了,这里好美!”我忍不住慨叹。
“那你就在我们村子嘛,给你介绍一个男朋友!”大叔还挺热心。
“好啊,我就喜欢长得帅的!”我开玩笑的说。
“那行,我们村,下面那里,”大叔指了指山谷那边,“有个小伙子特别帅!”
“啊嘛嘛,我就是年纪太大了!”大叔笑着说。
“您多大呀?”
“我四十多了!”
“那您孩子几个呀?”我问道。
“都两个啦!”他特别开心。
“我得回去干活儿啦,你们别走啊,一会儿去我家喝酒!”临走的时候,大叔特意叮嘱道。
在藏区,基本上就是这样的对话。
总会记得这些琐碎的场景,提醒着那些生活中温暖的时刻。
从山坡上下来的时候,喇嘛们在寺庙门口晒太阳聊天。
微风吹过,桃花飘落,在那个时刻,一个小喇嘛在和朋友有说有笑。
我忍不住拍了几张,说:“哇,太美了,桃花吹落,还是大逆光!”
树下的一个男子说:“你也给我们拍几张嘛!”
“好啊!”
“好像拍的不是那么好看,但是桃花落下的时候太美了!”我说。
“我看看,”他看了之后说,“拍到了,挺好!”
“这儿哪美了,后山有一大片的桃花林,那才美呢!”一个喇嘛插话,
“你看,这就是那边,”喇嘛把手机里的图片给我看,“你们应该去那边儿,沿着这条路上去就是!”
继续朝山上走去,没走多远,遇见两个藏族嬢嬢。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大老远的,一个嬢嬢就说:“啊么么,你的衣服好看的嘛!”
“谢谢,”我有点儿害羞,
嬢嬢走过来,就摸我的衣服,“这是怎么织的呀?”
“我也不知道,好像是手工做的吧。”
总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在理塘的时候,经常有嬢嬢过来边摸衣服边说,“好看的嘛!”
有时候,穿着藏装,还会遇到热情的奶奶,“你这个没穿好,”边说边要帮我重新穿一遍。
如果一件围裙没穿对,在菜市场,就会遇到奶奶先好奇的过来看看,摸一下,然后说:“你这个应该绑在后面,”研究了会儿,接着又会说,“这样也挺好看的!”
经常会被这种没有界限的热情打动。
后山上的桃花林,因为路太远了,并没有看到。
不过,对一个地方的感受,恰恰只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影响。
也许,这就是我喜欢在路上的原因吧,总能感受到陌生人的热情。
TIPS:
红坡村,距离德钦县城二十多公里,车程一个小时。
村子里很少游客,没有食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