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过很多正能量励志的短视频,反复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自律,比如:
“只有自律才能使我强大。”
“自律可以改变你的一切。”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只有自律的人才能脱颖而出。”
耳濡目染下,自律是优秀的人身上必不可少的标签。于是,我们开始疯狂地追求自律。
反复中断自律,自我制造焦虑
减肥,每天跑步5公里,平时只吃水煮菜,咬牙坚持一个月,真瘦了七八斤。
读书,每天读书1小时,一周读完1本书,挤时间读了三个月,真读了12本书。
玩手机,每天只玩1小时,无数次抑制内心想玩的冲动,忍了21天,真做到了。
听起来极其自律,可我只说了开头,因为多数人做不到长期的自律,基本上有开头,然后就没了。他们忍受不了自律带来的痛苦,选择了放弃。
减掉的七八斤体重,不到三五天的吃吃喝喝,又反弹了回去,比之前还胖了两斤。
读书只图读的进度,忽略了内容,读完一本书,啥都记不住,干脆不读了。
憋了太多天没玩手机,开始放肆自我,经常刷手机玩到半夜,比之前玩的更凶。
有多少人,在放弃和自律之间来回兜圈,导致每一次痛苦的自律,换来每一次报复性的放弃。
这些人,距离想实现的目标越来越远,让人越发变得焦虑和不自信。
盲目追求自律,加速自我内耗
如果做一件事,给人带来乐趣,大脑就选择倾向,给人带来痛苦,大脑就选择逃避,这就是人性。
而自律,本身是反人性的过程。一旦你逼迫自己做某事,就会时刻遭受大脑的反抗,然后形成自我的内心斗争。
身体里产生的两种力量,动力和阻力。它们之间的拉锯过程,会导致自我的精神内耗。
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你为了要不要早起、要不要读书、要不要玩手机等纠结半天,即便最后你战胜了大脑,自己也会陷入身心俱疲的状态。
所以,很多人盲目追求自律,把自己搞得乌烟瘴气、毫无活力,这就是过度自我内耗的结果。
自律变成自驱,是最好的方式
自律,从某种意义上,是伪概念,因为逼迫大脑、违背人性的事情,是做不久的。其实,我们可以借助大脑的惯性去做事,让自律变成自驱。
当你认知上认为一个东西重要,得到了它,或跟进它一步,就容易感到快乐。一旦大脑感受到了乐趣,那做事情自然就没阻力了。
王健林的日程表,火遍网络,4点起床,健身,一天飞跃几个城市;张朝阳,每天12点多睡,4点多起,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科比,每周6天训练,每天6个小时,20年如一日。
大家习惯称他们拥有强大的自律,但见过采访他们的报道,都特别好奇:这些人为啥状态还如此精神饱满,从来不提自律的痛苦呢?他们这种生活太无趣了吧。
事实上,他们所体现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驱。
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认知中最重要且能带给自己快乐的事,你眼里的好习惯成为他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
什么是生活方式呢?每天可持续的,无需费力坚持的,才是生活方式。
当我顿悟自驱的概念后,不再为自己不能养成强大的自律emo了,我不需要忍受自律的痛苦,完全可以享受自驱的快乐。
我开始告诉大脑“早起真的很棒,空气清新,心情愉快。”然后,每天睁眼醒来都是带着微笑的,很神奇。
愿自律变成自驱,点个赞,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