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3-17-1
【原文】子夏为莒父宰,问Z。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白话】子夏做莒父这个地方的宰官,向孔子请教为Z之道。孔子说:“不要贪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贪求速成就达不到目标,只见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思考之一】子夏是何许人?
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期卫国人,比夫子小44岁,是夫子后进弟子中的佼佼者。为孔门四科十哲之一,文学科的代表人物,和子游都属于十哲之中的“后进”弟子。他才思敏捷,文学素养很高,对《诗经》等经典有很深的研究,孔子曾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对同学也经常予以帮助,樊迟有疑惑他解决,司马牛有困惑他告诉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他主张做学问要致力于大道,因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做学问要“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君子学以致其道”,在为正方面,他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的思想,主张做官要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夫子去世后,子夏前往魏国,曾为魏文侯的老师,后长期设教西河,对传承经学有极大的功劳。
《史记·儒林列传》“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gǔ xī)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田子方与段干木均为春秋时期的名儒,吴起是法家之卓异人物,而禽滑釐则被认为是墨家代表,魏文侯则是霸业的代表,可见子夏的门徒真可谓“百花齐放”,由此也可见子夏在夫子死后时期的影响力之大。
【思考之二】夫子为什么要给子夏这样的建议?我身上存在这两种问题吗?
《春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记载,鲁国“城莒父”,就是筑莒父城。子夏“学而优则仕”,不到30岁,鲁国就任用担任莒父这个地方的长官。临行前,他向老师请教为Z之道。夫子回答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求速成,则达不到目的。只见小利,则不能成大事。”孔子对子夏提出了两条原则:第一,凡事不要求快,不要急功近利,而这几乎是大多数的为地方主官最容易犯的毛病;第二,别贪图小利。特别是作为一个地方官,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要做好一个地方的长远规划。如果只贪图一些小利,那你还能干成什么大事?
“无欲速”就是做事不要贪求速成。但夫子又说过君子要敏于行,行动要迅速,二者岂不是矛盾?需知迅速有两种,一种是无理速,一种是有理速。什么是无理速?急于求成,内心失衡,行为失序,没有章法,这种迅速是不合理的,是无理速。这是夫子所反对的。而在内心平和、有条不紊的前提下,迅速完成任务,这样的迅速叫有理速,是夫子所赞许的。所以如果孩子不抓紧完成作业,还拿“无欲速”这句话做挡箭牌的话,那就可以明确告诉他:抓紧完成作业是有理速,赶快写!
“无见小利”就是不要只盯着小利益、只求小利益。什么是小利?什么是大利?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体会大小利之别。比如:私利为小,公利为大;暂时利益为小,长远利益为大;局部利益为小,整体利益为大等等。
本篇夫子告诉我们:“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善人施行德治也需要一百年的时间才可以到达理想境界。又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即使是王者要治理孔子时代的乱世,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仁政。《四书反身录》曰:“为Z欲速非善Z,为学欲速非善学。”夫子十五岁志于学,他就全身心地投注于学习之中。只有一个人对自己的目标特别明确的时候,他才有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这里,夫子为什么要给子夏这样的建议?朱子《论语集注》引程子曰:“子张问Z,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夏问Z,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子张常过高而未仁,子夏之病常在于近小,故各以切己之事告之。”子夏的毛病在于看的近看的小,实际上是说他目光短浅,易着眼小处,所以夫子以有针对性的办法来教育他。宋朝谢显道说:“子夏文学虽有余,然意其远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语之以此。”子夏虽然在学问上精密细微,但在站得高看得远方面是不够的,所以夫子以此言告诉他。
夫子慧眼,一眼看千年。至今我们很多一些小小为官者莫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为了尽快出政绩,总是采取一些不切实际的措施,其后果就是反而达不到这样的目的。政绩工程害死人。一个地方的发展要考虑综合规划、长远规划,不能一个项目甚至是污染项目来了,就仓促上马,而不顾长远利益,贻害多年。
我们读经典也是这样,今天看着《论语》好,还没弄明白,又见《道德经》更好,后天又说学佛经还好,其结果是啥也没弄通。
【思考之三】我们学《论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立志高远?
扪心自问,我们学《论语》的目的是什么?反省自己,当初学《论语》等儒家经典文化,无非是好奇,或者别人都说传统文化好,不学习好像对不起自己。随着对《孝经》《论语》《学记》等经典的学习,继而从自己和身边亲友身上看到现在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竟然都可以从每一句“子曰”中找到答案。特别看到有那么多人(有老年、中年、青年、少年)都通过学习《论语》,实践《论语》,提升了生命质量,更加增添了自己在学习弘扬儒家文化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
特别是在看到钱穆先生说的:“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这几句话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把《论语》学深学透,并力所能及地送到千家万户,让天下所有的孩子和父母都能透过经典,找到安身立命之本,踏上幸福生活之路。
钱先生还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这是所有中国读书人的使命,这也是我自己今天全身心投入这件事情的意义和目标。
世界上从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都应该把自己的眼光看得更长远,厚积方能薄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e55a37789696ed5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6038970/b80b68fde3c97ac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