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秦往事之从西北走向中原读书
大秦往事番外(14):商鞅有个学生,害得秦国差点亡国

大秦往事番外(14):商鞅有个学生,害得秦国差点亡国

作者: 斯文卿相 | 来源:发表于2023-05-24 18:30 被阅读0次

    他的名字叫公孙衍,犀首公孙衍。

    公孙衍是个谜一样的人物,史记将之附在张仪列传之后,战国策也只有点零星的记载,有人又根据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判定他率先推出合纵,跟苏秦“抢饭碗”。

    当然,这些问题现在还是有争议的,所以,我只能将之写成番外。

    公孙衍出生在河西要塞阴晋(陕西华阴东),阴晋以前虽然是秦国的地盘,但公孙衍跟秦国可是没有半点关系的。

    因为魏占领阴晋后,就赶走了哪里所有的老秦人,然后国内迁移了一批人安排在这里,公孙衍就是他们的后代。

    魏国全部占领河西后,为了更好的控制这块地方,魏文侯还专门请孔子高徒子夏搞了个西河学派,在河西地区讲学,传播中原文化。

    河西学派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其中就有公叔痤、商鞅、魏章等,这些人学成之后又分别授徒。

    据说,这仅仅是据说,并没有证据证明,据说公孙衍就是商鞅最得意的学生,商鞅变法期间,他就在秦国帮商鞅处理过一些事务。

    如果这件事属实的话,惠文君五年,即公元前333年,公孙衍便如黑马一般,突然出现在秦国,并取得大良造的高位,就不难理解了。

    因为秦惠王是逼死了商鞅,但他并不反对商鞅之法,商鞅死后,公孙衍,作为商鞅最得意的学生,代替商鞅继续主持政务,自然再合适不过。

    当然,这些仅仅是猜测,并无证据证明。

    但不管怎么说,公孙衍出自河西学派却是真的,他也非常了不起,是个军政全能的人才,秦惠王有这样的人才,那还不像捡了块大宝贝似的,赶紧加以重用。

    公孙衍自然也没有辜负他。

    公元前333年当了大良造,当年,就率兵出击河西,一举收复阴晋,硬生生的帮秦国把自己家乡夺了回来。

    秦国丢失阴晋已五十余年,当年还在阴晋打了场大败仗,这场仗就输的秦国差点灭亡,如今,阴晋夺回,淤积多年的闷气终于出个干净,秦国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秦惠王欢喜之下,将阴晋改名宁秦,用以纪念他的功绩,并于三年后再度派公孙衍出击河西,打响雕阴之战,这场仗,更了不得。

    公孙衍一役斩首八万,非但消灭魏国在河西的大部兵力,还生俘驻守河西的老将龙贾。

    逼得魏国没有办法,全部退往河东,将河西全部割让给秦国。

    河西地区就这么夺了回来,秦国不但有了一块物产丰饶,土地肥美的米粮仓,还彻底打通了东出要道,至此,老秦人也可以大张旗鼓的观政中原,经略天下。

    于此而言,公孙衍之于秦国,是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关键人物,是秦国人人敬仰的英雄,可就这么个英雄,谁能想到,他能突然背叛秦国,曾一度兵逼函谷,并用一句话,害得秦国差点灭亡。

    到底怎么回事呢?

    公孙衍为什么要背叛秦国,与秦国为敌,原因说起来就很可叹了。

    雕阴之战后,公孙衍名动天下,魏惠王才知道,原来这个出自魏国的人才这么了不起,于是便起了拉拢之心,派人携带大量财帛,贿赂公孙衍,要他看在老乡的份儿上,劝秦国放魏国一马,不要逼得太急。

    公孙衍收受贿赂后答应了,秦惠王正准备施行的时候,张仪来了。

    张仪坚决反对公孙衍的这个主张,他的观点是:魏国有争霸天下的基础,如今还没彻底伤筋动骨,正是趁你病要你命的最好时机,假如此时放松魏国,他一定会借机喘息,借机崛起,以后照旧会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秦惠王一听,是这个理啊,当年秦国不就是这样崛起的吗,于是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对公孙衍稍有冷落,公孙衍一看情况不对,立刻逃离秦国,到魏国当了个大将军。

    此后呢,他就死心塌地的成为秦国的敌人,为反秦服务了。

    可在他的打击下,魏国当时国力大不如前,他该怎么跟秦国作对呢?

    说到底,人才就是人才,任何时候他都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

    公孙衍执掌魏国兵权后,率先与齐国结盟,合作攻打秦国的盟友,魏国的老对头赵国,取得胜利,这一仗让公孙衍尝到了合纵的好处,从此,他就在合纵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当年在他的帮助下,秦国打通了东出要道,成为中原诸侯共同的敌人,如今为了对付秦国,给当年填坑,公孙衍又提出合纵的主张,并游走各国,反复游说。

    终于,秦惠王后元七年,即公元前318年,公孙衍佩五国相印,达到人生巅峰,联合楚、赵、韩、燕、齐五国攻秦。

    五国攻秦,虽然声势声势浩大,但公孙衍知道,单凭这一手还灭不了秦国,必须再给它加点“佐料”,可这个佐料该怎么加呢?

    秦国后方有个义渠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打秦穆公时期开始,就一直跟秦国不对付,也算是秦国的世仇。

    敌人的敌人正该是我的盟友才是,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原诸侯一直看不起义渠。

    而公孙衍呢,就与众不同,看到了义渠国的重要性。

    联合攻秦之前,义渠王来到魏国,公孙衍就挑唆他说:国中无事,秦得烧掇焚(缺字)于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什么意思?

    秦国中原之事顺利,他们就会集中精力对付你;如果中原之事有了麻烦,他们一定会送丰厚的礼物来巴结你。

    公孙衍说这话什么用意?

    楚、赵、韩、燕、齐五国合纵攻秦,秦惠王得到消息之后就赶紧给义渠国送礼,照以往,义渠王还以为秦国怎么喜欢他呢,可这回,有公孙衍点拨,义渠王明白,这是秦国遇到大麻烦了。

    于是:

    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公孙衍所谓邪?”乃起兵袭秦,大败秦人李伯之下。

    义渠王很开心的说,这不就是公孙衍说的情况吗。于是,起兵攻打秦国,还在李伯城下大败秦军。

    这是秦国打不过义渠吗?

    不是,其时,五国军马已兵发函谷,秦国主力大部集中到东方,对后方是无暇顾及的。

    如果这时候五国兵打一家,在东方牵制住秦国主力,义渠乘隙灭了秦国,是完全有可能的,义渠的战力,非常彪悍,秦躁公时期,就曾打到渭南,打得秦国上下举国震动,这方面,他们很有经验。

    所谓:据说他是商鞅的学生,却曾兵逼函谷,用一句话,害得秦国差点灭亡。

    国中无事,秦得烧掇焚(缺字)于君之国;有事,秦将轻使重币事君之国。

    公孙衍这句话的作用就这么大。

    眼见秦国危如累卵,就要灭亡。

    遗憾的是,五国联军虽然声势浩大,却面和心不合,腰来腿不来,浪费了大好时机。

    齐、楚两国观望,公孙衍带着好容易凑齐的韩、赵、魏三国联军,拖拖拉拉的兵逼函谷后,秦国找准机会,派庶长武出函谷,选最弱的韩国下手,在修鱼(河南原阳西南)打败韩赵魏三国联军,一役斩首八万两千。

    五国攻秦就这样结束了。

    此后,五国摄于秦国兵威,纷纷与秦国交好、结盟,唯独五国攻秦中出力最猛,并差点灭亡秦国的义渠,很成功的引起老秦人的愤慨。

    三年之后,中原诸事处理妥当,秦便大举出兵,讨伐义渠,一连攻占了义渠二十五座城池,算是为当时他们居然敢乘火打劫出了口气。

    公孙衍的计划就这样彻底破产了,那么,他之后命运如何呢?

    此役之后,公孙衍的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据韩非子记载,五国攻秦后,公孙衍回到魏国,因为他曾与大臣田需有仇,所以田需生事陷害,最终,魏襄王就将他杀死了。

    但魏襄王杀他,我想,恐怕不仅仅是因为田需陷害吧,五国攻秦之后,魏国已对秦国畏之如虎,而秦国,对这个背叛他们,并害得他们差点灭亡的公孙衍自然恨得咬牙切齿。

    当年商鞅逃到魏国,魏就因为不敢得罪秦国而闭门不纳,如今公孙衍,也因为魏国害怕秦国而被杀。

    这俩人如果真是师徒的话,他们的命运怎么就这么相似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秦往事番外(14):商鞅有个学生,害得秦国差点亡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hq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