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一封信,该是一个积极的情绪,还是一个负面的情绪?
开心是因为收到远方朋友的来信,不开心是因为朋友还在远方。
信,这个物种仿佛在这个世界已经快要绝迹了,被更多的“信息”或者“通知”所取代。其实“信”能传递的消息,微信,短信,语音,邮件或者电话都能传递,但为什么还要写信呢?为什么收到一封信的愉悦程度要显著高于收到一条APP的红点通知呢?
要让我这种文理人格分裂的人来说,恐怕我会归因于经济学上所谈到的“资源的稀缺性”。
首先是“信”的成本。
从一开始写信人决定要写一封信时起,这就成了一件有仪式感的事情。你必须去准备很久没有用过的纸笔,还要去寻找合适的信封和邮票。还没到写的时刻,这准备的过程就会让你付出了远大于发一条微信的时间成本了。而要去构思和书写这比微博140字还长的文字,也是需要花费不少脑细胞的,在这个过程中,则占据了你生活中更多的可能性,也就是更大的机会成本。
写一封信的成本如此高,所以很少再有人会写信了。
其次是“信”的无用。
客观来讲,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写在“信”上的内容一定是无用的。即使收件人十天后,十年后或者永远都没有收到这封信,也并不会因此有什么具体的直接损失。重要的事情,早就电话打过三遍了,而只有那些无关痛痒,只关风月的情感才会流露到信里去,那些不可直面交谈,稍显尴尬浮夸或者做作的情感,只有写在信里,才让人来得含蓄又真实。
所以,因为“信”的无用,没有人再把它当成信息交流的工具了。
最后,是“信”的不可替代。
人们常说“见字如面”,意思就是捧着一纸书信,看到写信人亲笔写下的字迹,摩挲着纸张的材质,还有纹理和气味,这些细节一下就能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人读起信来常常感同身受,即鲜活又亲切。
这些所能营造出的画面感,是电子数码时代的信息所无法比拟的。即使如同视频电话已经这样尽力地去还原客观真实的画面,但最具冲击力的还是我们在脑海中通过文字自我构建出来的场景。要不然最美的人,为什么总是在书的描绘和你的脑海之中而不是在荧幕上呢?就是因为文字的留白不可替代的激发和调动了你脑海中的想象,这种想象通常比真实更美好。
综合来说,写信是一件高成本而又无用的事,所以慢慢不再有人写信,而所谓“浪漫”不就是去花很大的成本去做一件看起来很无用的事吗?
所以,找个时间,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心上人写封信述述衷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