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奇思妙想
钱对你来说到底算不算资本

钱对你来说到底算不算资本

作者: Willsee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21:47 被阅读0次

    昨天终于把去香港读研的房子搞定了,心里面情不自禁松了一口气。最终确定的是一个性价比挺高的房子,距离学校很近并且附近还可以看到海景,在一起居住的室友一个是本专业的的同学,另一个是已经在香港5年的博士后。

    晚上打电话和家里说了这个消息,快挂电话时,电话那边家里人对我说了一句,我本来还担心你要住那些“唐房”(香港一种很小的房间,只能容纳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呢,在这种环境下呆久了,人的性格都变得忧郁了,还谈什么其他的可能呢。

    我把电话挂上,内心也暗自庆幸,幸亏没有住那些小房子,不然这一年在如此重的学业压力下,还要居住在那样的环境,真的不知道应该如何度过未来的时光。

    中国人说安居乐业,这句话还是有老一辈的的智慧在的。

    回想整个找房子的过程,租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影响我作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为租金自己也是错过了挺多适合的房源。

    “我其实能够支付得起比较好的居住条件,但是为什么我没有在一开始就往这个方向去找合适的房源,而是只盯着价格来看呢,虽然香港的居住成本的确是很高。我明知道在接下来一年会非常忙碌,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对我的生活调剂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我在决策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其他的因素,把价格或者说钱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和一个在广州金融中心附近上班的朋友说到这个事情,她也是和别人一起合租在附近的小区,虽然这里的租金不菲,但是不得不承认交通条件和环境真的是非常好。

    “每天的工作忙忙碌碌,下班后回到一个让自己住得舒心的房子,这时候就会觉得上班的劳累都不算什么了。最重要的是,住在这里,遇见的很多都是对生活有追求的人,大部分人身上都有着一种积极的精气神。”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会告诉自己要非常努力才能在将来拥有一个这样的家,而不是像我的一些同学那样每天下班转好几趟公交回到城中村或者远郊去。”

    一个人对生活的盼头,往往是由你所处的环境刺激形成。

    1.钱很重要,但不是做决策最重要的因素

    上一代的人,因为有限的物质条件,形成了一种勤俭节约的性格,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往往都不怎么舍得去花钱,这个问题在我们的爷爷奶奶辈更加明显。你要是说要花钱请他们去旅游或者去哪里游玩,他们都会和你说,把钱留着就行,出去旅游一趟不仅受累还要花钱。

    有时候给家里的长辈买点礼物,他们问起价钱来,我们还要善意地骗一下他们,不贵啦,不值什么钱的。

    像这些观念虽然今天在我们的年轻一代中已经不是那么地明显了,但是在一些消费行为中,还是看到价格是我们进行决策的最重要因素。

    一些人喜欢逛淘宝买衣服,因为它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款式且价格相对便宜,但往往这些衣服的质量都不是特别好。问他们为什么不去商场里买,他们会说价格那么贵,何必呢。其实,与其在淘宝上买几件质量不是很好的衣服,还不如把那个钱省下来去商场买一件质量好且耐穿的。

    一个音质好一点的降噪耳机至少要两三千,在决定是否要买的时候,有些人看到价格马上就走掉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降噪耳机在保护听力,隔绝噪音上的作用,并且这些耳机往往都能有一个完善的保修政策,相对那些普通且长时间使用会对听力造成损伤的耳机来说,这笔钱还是值得出的。

    这种金钱观念是如此根深蒂固藏在我们血液的基因中,对我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像一层纱布,当我们进行一些决策的时候,我们的眼前只能自然而然地根据钱的多少去做决定。

    两年前我和团队一起做海外游学项目的时候,和一些人说整个项目是如何安排,对于个人会有怎样的影响,还可以去一些顶尖企业体验实习的时候,有些人总是会马上就回绝,去一趟旅游都不用这么多钱,而且进公司实习还要我自己掏钱,这种项目谁愿意去啊?

    这时候我一般都会立即停止关于这个项目的推荐,但是那一刻心里面总会不自觉在想,这些顶尖名校的professor上三天课的价钱就不是大部分的人可以支付得起的。当我们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坐在这些学校的教室里面,身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那一刻你才会知道,有些事情,用钱根本衡量不了它的价值。

    再进一步说,这种思维,其实就像是一条绑在身上的铁链子。当我们渴望去更远的世界走走,当我们想体验一些新的事物的时候,它总会立刻把你扯会来,不要去,你够不着。

    钱对于我们的意义我从来没有试图去否定它,因为当我们面临柴米油盐时,需要钱,当我们生病住院时,需要钱,当我们要买房买车时,需要钱。

    这是现实。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机会成本,是指为得到某样东西而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在决策时如果把钱作为衡量你去做一件事情的准绳,而不去衡量其他因素。

    这时候被忽略的,可能才是最贵的。

    2.钱不仅可以满足物欲,还可以和更高级的东西产生交换

    钱作为商品交换的产物,最开始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不同人之间的交换需要,所以从它的本质来说是一种帮助人进行交换的工具。

    我自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人,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经济基础决定和上层建筑,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只有物质需求被满足了,人才会去考虑实现更高的精神层面需求。

    人的物质需求在当下这个社会被各种刺激,房车表包化妆品科技玩意,现在的商家想尽一切办法来让我们掏腰包。特别是在一线城市生活的年轻人,通过购物来宣泄压力犒劳内心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普遍的方式。

    在可以解决温饱的基础上,钱不仅可以满足物欲,钱还可以帮助你和这个世界进行更高级的交换。

    主要是两种东西,人和知识。

    在香港AIA,我认识了一个刚从香港本科毕业两年的朋友,4次MDRT(全球寿险精英的最高荣誉),1次COT(更高级的MDRT),马上要打破香港AIA的记录成为最年轻的区域总监。除了他本人自身的条件和能力外,他的厉害之处非常善于和别人去连接。

    据他的下属统计,每年他都会花费大量的资金在内地参加各种企业研修班,并且在研修班上因为是最年轻的,他也愿意去做那些年长企业家不愿意去做的事情,因为这样他结识大量企业的高管,拥有非常多优质的客户。

    我有一个在职场上的idol叫做spenser,他的事业版图里有金融,海外教育,新媒体,线上商学院这几块业务。我是他第一期线上课的学员,现在因为个人的表现成功进入到第二期的直通车里去担任学委,逐渐和他产生更多的联系。

    当初说服自己付费报名的原因除了想学习,还有一个原因是我希望能和他产生更多联系。

    《运营之光》的作者黄有璨在书里提到一个概念,叫做“回报后置”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不问回报,只管创造价值。且相信当自己创造的价值足够,自然能够从中得到回报”的看起来其实有点傻逼式的工作方法。

    钱作为交换工具在这个过程中使我从学员到学委,从朋友圈的围观者走到了价值创造者这一步。

    另一个想讲的交换是钱和知识的交换。

    在金融理财里,有一个关于保险的双十原则,一个家庭要实现充分的保障,家庭年缴保费应该占家庭年收入的10%左右,保险额度要达到家庭年收入的10倍。

    我想,在用钱的方式上或许也可以借鉴这个双十原则,每年把10%的支出用于和别人产生链接,和知识产生链接上。

    之前我在《你不是喜欢金融,你只是喜欢钱》这篇文章里,有提到我们很多人都没有终身学习这一个想法,学习这件事情在离开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似乎就是在我们的人生画上句号了。

    我们似乎都习惯了把钱直接等同于物质,而忘记了其交换的属性。

    在简书上我有关注一个专门教人写作的外企项目经理,根据他自己的统计,每年花费在学习上的开支便达到六位数,我刚开始还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后来他一项项地把上年的开支列出来:电子产品,书,培训,亲自掏腰包请嘉宾给团队上课等等,这么一算,反倒觉得这些开支并不算多。

    还有一个被称为简书头牌的彭小六,每年用于购书的花销也是让人咋舌。我想,这才会有了这样一句话“在简书上的干货有两种,一种是别人写的,一种是彭小六写的”。

    一个人对钱的态度,决定了你属于什么阶级。

    正如富人喜欢把钱用出去,穷人喜欢把钱存起来一样,两者的思维区别在于是否把钱的交换功能发挥出来了。

    把钱用活了,它才会成为资本。

    钱和资本实际上是很不一样的东西,正如一堆砖头和一个房子肯定不是一样的。

    最重要的是资金背后的智慧,让钱作为交换的工具去看待,而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准绳,这才是需要突破的认知。

    下周就要去香港签订租房合同了,刚刚发现原来房子就和学校隔着一个海湾相望,我想,未来的一年里应该会有更多的可能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钱对你来说到底算不算资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qc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