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历史人物系列-曾国藩

历史人物系列-曾国藩

作者: 语修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06:38 被阅读0次

1811年,曾国藩生于湖南湘乡县,5岁时,爷爷和父亲就开始教他读书、写字。可曾国藩好像不太聪明,别人一天就能学会的知识点,他一个星期也未必能掌握。

13岁的一个夜晚,曾国藩一如既往地进入书房。他要把一篇课文背下来,要不然明天的早饭就没了。他坐在那里一遍一遍地背诵,可他不知道房梁上有人在一直盯着他。

这人是个小偷,他打算偷点东西回家养老婆、孩子,没料到曾国藩进来了,于是只能在房梁上等着。没想到曾国藩背书到三更半夜,还是磕磕巴巴地背不下来。这位梁上君子急了,看这样子,等到天亮也没完。他“唰”地从房梁上跳了下来,把曾国藩吓了一跳。然后,这人开始大声地背诵那篇文章,背完后在曾国藩崇拜的目光中大摇大摆地离开了。

连小偷都比曾国藩聪明,你看他得笨到什么程度。但曾国藩硬是靠着自己的方法,从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典范。

他读书的方法很简单:下笨功夫,死记硬背。他说:“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

他凭着一股韧劲把一句话、一篇文章、一本书慢慢读熟、读透,日积月累,他的才学也与日俱增。靠苦练的水磨功夫,笨小孩曾国藩终于在22岁时考上了秀才,紧接着中举人、登进士,继而成为士大夫中的一员,真正实现读书报国的愿望。

人生的路其实很简单,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终究会有回报。

1838年,曾国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刚进入繁华的北京城,曾国藩很开心,他每天喝酒、看戏、下棋,反正什么都干,就是不读书。而且他脾气也不好,还经常跟别人吵架。

    曾国藩痛定思痛后,给自己立下了终身修行目标:成为圣贤。

  他的修行计划分为两项:写日记和勤读书。

    从1842年开始,曾国藩每天睡觉前都要反思当天的得失,看哪一点不符合圣人的标准,就用蝇头小楷写到日记本上。1872年,在他去世前四天,他还在日记中反省:“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该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赧!”

      曾国藩只要空闲下来,就会拿起书本阅读,不论风吹雨打、生病忙碌。他每天必做的一项任务就是:读十页史书。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果能从前人的教训中吸取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读书的习惯他保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曾国藩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典范。

      而写日记是为了自我监督,是磨炼自己的心性;勤读书则是为了认识世界,让外部精华充实头脑。一内一外,长久地自我修炼,让曾国藩在成为一代名臣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凭借自己的努力,曾国藩逐渐名满京城,而他良好的品德更是给朝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朝廷每次考察官员,他总是名列前茅。再加上他办事踏实,工作认真,在短短十年间,竟然获得七次升迁,从一个小小的翰林成了从二品的礼部侍郎。

1850年,新登基的咸丰皇帝立马烧了一把“大火”:“大家都说说,我大清有什么不好的地方,都来提意见。”机会来了,曾国藩抓紧写了《应诏求言书》交上去。

咸丰看了很是高兴,在朝堂上狠狠地夸奖了他一番。曾国藩本以为皇帝会按照他的建议治理朝政,但结果并没有。咸丰皇帝本质上是个守旧之人,做皇帝的新鲜劲儿过去后,一切照旧。这样一来,曾国藩就不乐意了。他直接上了一道奏折,痛斥咸丰的缺点和毛病:一是只有小聪明;二是只做表面文章;三是说话不算话。

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他回老家丁忧。这时,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沿途各地纷纷陷落。眼看江南的半壁江山就要落入太平军手中,朝廷鼓励大家招兵买马,抵抗太平军。

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了团练,这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湘军”。他招募贫困山区的农民为士兵,选择亲戚、同乡、师生为军官,依靠血缘关系为纽带,组建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全新军队。

谁也没想到,这支全新的军队刚遇到太平军,就在靖港水战中被击败。曾国藩仿佛听到了“啪啪”的打脸声。“以后还怎么见人?不如死了算了。”他一个猛子扎进水里,打算自我了断,幕僚章寿麟跳进水中把他捞了起来。

事实证明,曾国藩不是一出手就成为战神的,他的败绩仔细算来,能数出一箩筐。

1855年,石达开败湘军水师于湖口,曾国藩的座船被俘虏,会议记录等文件全部丢失。曾国藩冲向敌军,打算壮烈殉国,幸好又被拉了回来曾国藩从来都不是威风凛凛的战神,他经常狼狈得如丧家之犬。那他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呢?

原因只有四个字:屡败屡战。靠着这四个字,曾国藩率领湘军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最终包围南京,取得与太平军作战的最终胜利。

而我们学习曾国藩,就是要学习他这种不死不休的勇气和意志。

1856年,曾国藩的父亲去世,他招呼都没打就回家丁忧去了。咸丰皇帝大怒:“你无组织、无纪律,赶紧回到战场上去。”没想到曾国藩趁机提出要求:“要我回去也可以,但是我要当实权巡抚,这样我才能统一调度资源。”咸丰皇帝笑了:“那你就不要回来了。”

因为曾国藩上奏折骂他,所以咸丰皇帝一直都不喜欢曾国藩,再加上此时正规部队打了几个胜仗,让咸丰皇帝看到了希望,他觉得此时不必再依靠曾国藩的湘军了,于是顺势解了曾国藩的兵权。

曾国藩又郁闷了,本来想以退为进,结果却被皇帝“鸟尽弓藏”。在极度的郁闷中,他开始读《庄子》。经过两年的仔细揣摩,他终于大彻大悟:“我总觉得自己是最牛的,其他人都是傻子。其实当这个想法冒出来时,我就成了最大的傻子。”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再厉害,也需要有人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曾国藩在意识到自己“自傲、刚直”的毛病后,就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

1858年,曾国藩复出。在回到军营之前,他给当地的官员写了一封信。上到都抚大员,下到县令,无一遗漏,人人有份。在信中,曾国藩的姿态降低了很多,他说:“我们都是为朝廷效力,我能力不够,请诸位多帮帮我。”曾国藩的低姿态,让他与同僚打成一片。从此以后,他的工作开展也大为顺利。

不仅如此,他还学会了“贪污受贿”。1861年,湘军大将鲍超给曾国藩送来几车“战利品”,其中很多都是古董、珠宝之类的值钱玩意儿。当他打开看了一遍之后,只拿出一顶花帽:“我喜欢这个玩意儿,这个我收下了,其他的你拿回去。”

鲍超是个血战沙场的硬汉,这一刻却被曾国藩的气度感动了。如果一个人特立独行,必然会被众人排斥,所以曾国藩必须向现实妥协,但他又能够一直坚守内心的良知。他不再认为自己是最独特的人,他不再顽固地拒绝“同流合污”,他不再争抢所有的功劳。

正因为他放低了姿态,大家才把他捧到最高。

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任何浪漫,少年天才、神威盖世、挥斥方遒,统统与他无缘。他更不是官二代、富二代,他只是个小地主的儿子,硬生生靠自己的努力拼出一生辉煌。他用一生的努力告诉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成就伟大的事业。”

著名学者张宏杰说:“自古圣贤可佩但不可学,唯有曾国藩可佩亦可学。”

本文内容摘自《一读就要上瘾的中国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人物系列-曾国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fsm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