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的学习和运用。
先说一个例子,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同学,由于识字不多,让他们自由阅读,从而爱上阅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们要做的就是设计一些必要的环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从不懂到懂,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这个引导转化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在推动。
反思我自己包括身边的一些老师,感觉在教学之路上,没有抓到真正核心的东西。有个莫名其妙的事情,那就是每年学校为老师们买了课标和教参,可大家喜欢的还是各种教材全解、顶尖教案诸如此类的书,方便实用,简单易学。岂不知当我们被动地拿着教参、课件或资料照本宣科时,对于学生是一种多么大的摧残。很少顾及学情,尤其是缺少思考和创造,为教学而教学,老师成了知识的转述者,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
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循序渐进的减负增效规划。虽然课改进行了很多年,可反观我们的课堂,至少在我们这里的部分学校,师生关系还未发生根本变化,好像我们的老师特别勤快和敬业,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灌教给学生才不枉为师,老师累,学生更累。我曾在多种场合建议让老师们下题海,学生驾轻舟,课堂上懒一点,尽可能的少讲,让学生动起来。据我观察,效果不佳。这应该是传统观念的继承,抑或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就涉及到下面一个问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当什么角色。
好的教学设计不是教参上的现成资源,而应该是教师创造性的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增强能力,提升素质的系统计划。如果一个优质课教了6次,次次教学设计都不同,那才叫真正的名师。相比之下,我该有多惭愧,两个班的学生来适应一份教学设计,而不是让教学设计随着学情发生变化,尤其是现在推行统一的集体备课,统一课件、习题和作业,一个年级近300人都是一个模式,就像工厂批量生产零件一样,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简直胡涂至极,必须改变。
当然,好的教学设计,最初的设计者是教师,最终的受益者却是师生,这是双向激励的结果。学生在黄金45分钟收获的是成长的快乐,老师收获的更是成长的自信,教学相长,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比如有一位张老师,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就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通过“盼-赞-见-躲”四个字,就梳理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还挖掘并拓展了文章的主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关于名师,不见得都是成绩特别好的老师,也不见得是名誉丰硕的老师,而是真正将教学作为自己理想和信念的人。在这方面,贾老师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那就是要做孩子心灵成长的点灯人。教师应该站得住讲台,管得住课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也许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泪水,但更需要的是智慧和思考。能够沉下心来做研究,让课堂有趣有意义,让教学真正的发生,才是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应该做的事情。在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如果我们的老师还墨守成规、思想僵化,如果还停留在以前自发的经验成长体式下,势必不会引起学生太多的喜欢。
总之,好的教学设计的发生,应该是精心设计的艺术品,是不断生成的创造品,是师生双向进步的助力器,希望我们的老师都能立足课堂,智慧教学,让课堂教学的生产力大幅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