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小文 开篇语
我有个5岁的女儿,聪明伶俐、乖巧可爱。做妈妈5年多的时间,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小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稚嫩的语言中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小孩子是天生的教练,在和女儿的对话中,往往说给她听的话,琢磨起来,却是说给当下的自己。与其说我陪她长大,不如说她陪我成长。
养儿方知父母恩。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为人父母的不容易,也看到了我和父母需要化解的故事。透过和女儿的对话,在和儿时的自己,一次次对话。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我慢慢的学会了沟通、学着慢慢的思考。为人母,人之幸;感恩所有,开辟“养育小文”专栏,说说我从书中,生活中……学到的那些事。
如何“夸”孩子?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写到关于“优势教养”的话题,“优势”这个话题自从2019年接触,颠覆我的“三观”,注意不是“毁”,而是“亮”!80后的我们,在儿时,求学中,职场上,大多接触的都是“拇指教育”(即批评教育),从小到大少有听到父母的鼓励与赞扬,使得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存在自卑,依附他人的状态。那前文的“优势教养”说到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多鼓励,多赞美。那问题来了,我们从小没怎么被夸过,那该如何“夸”孩子呢?
夸-夸大不同
“你真棒!”
“干得好!”
“你真聪明!”
“你真努力!”
……
这些算夸了吧?
实则
夸-夸可大不同!
一种“夸”是赞扬,一种夸是“鼓励”。这两种夸达到的预期可截然相反。
“赞扬”的长期效果是让孩子依赖于他人。
“鼓励”的长期效果在于它能让孩子自信。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1448/69ecee015bfc7467.jpeg)
比如,“你真棒!”“你真聪明”属于赞扬,“夸”的只是结果,不注重过程,是一种表达令人满意的评价;再如“做得正确”这是在课堂中老师经常会用到的吧,这种“夸”的方式,只针对完成了的、完美的结果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只重视对错的结果,他们更喜欢得到这个结果后的评价,而非获得结果的过程。这种“夸”的方式,孩子看重他人的评价,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关注外在的结果,“别人会怎么想”。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可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慢慢的形成了依赖于他人。
“干得好”、“你真努力”属于鼓励,“夸”的是行为,是过程,引导孩子指向自我,而不再寻求依赖他人的评价。比如,“你尽了力”看重的努力以及改进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长此以往,孩子们关注自己可以改善的部分,为自己而改变,进行内省反思“我是怎么做到的?”,觉得自己有价值,无需他人的认可,形成自信、自立的品质。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
鼓励是一团火,点燃了孩子内心的动力;赞扬却是一盆水,浇灭了内心的希望,寻求外界的温暖。
鼓励与批评
新时代的孩子们,心灵脆弱的很,碰一下,碎一地。那就不能批评了吗?
认为帮助孩子做得更好的最佳办法就是对他们做错的事进行批评,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那建设性的批评,可以吗?
“建设性的批评”,这个词就是个矛盾,“建设”指“建造”;“批评”意味着“拆毁”。是拆还是建?
那该怎么“批评”?
我们穿越一下小时候,当我拿着没考好的卷子回家,心情什么样的?不会是美滋滋的吧,如果是肯定智商不再常模范畴内;心中必是忐忑的,怯生生,担心接下来发生的每个剧情。而父母恰恰是这部剧目的编剧,你想剧情的走向如何?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1448/319ae17fd43d56d7.jpg)
悲剧——瞪眼,呵斥,把孩子逼得不知所措,甚至酿成发生极端事件;而知识的获得感还是停留在拿到考卷的那时候。
那不能是喜剧吧?
人生除了悲喜剧,也可以是平安祥和的温情剧。
温情剧——孩子自然知道有需要改善的地方。若是用“优势教养”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孩子一起分析,剧情的走势自然不同。
有的家长说,试过了,没啥用。
孩子在既有的家庭教育模式下,已经获得一些认知与行为。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作为家长的我们,慢慢的把悲喜交加的高潮戏,改成平安祥和的温情剧。试试看,持续一段时间,或许一切大不同。
小测试:“好丫头”是鼓励?还是赞扬?为什么?
此文灵感来自读《正面养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