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写作文经常让写“好人好事”,于是就诞生了一大堆“扶老太太过马路”的雷同桥段,当然扶完老太太后,我们的红 领巾肯定是更鲜艳了。
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位家长写“阳光践行日记”,就是心得体会之类的,其中提到路上遇到老太太过马路,主动停下车,等待老太太过去。她自己在群里打趣说,实在不知道写啥了,就把老太太搬出来了,弄得班主任老师在群里也是哈哈大笑。
其实,小学班主任当然知道孩子们写的都是编的,但老师一般不会从真伪上去纠正,而是说要写出新意,不要雷同,情节要有变化。真实与否并不是老师最关心的。
正确、安全的违心表达造成了一种虚假的情意泛滥,这种情意可称为“伪情”。
当然这个东西,古已有之。
明朝万历年间出了个大清官——海瑞,当时官场腐#败,收受红包是一种普遍情况,但偏偏只有海瑞不收,最后海瑞是两袖清风了,但一年只能吃上一次肉,这事没少被同僚嘲笑。海瑞不收红包就受穷,是因为明朝官员薪水很低,只靠工资很难养活一大家子。万历当然知道薪水低,但他就是要做出一种姿态,让大家看起来是廉洁奉公,不管他背后如何贪#腐。至少表面上大家都是固穷的君子,由这样的人来治理国家,不正符合儒家之道么?
清朝道光皇帝推崇简朴,大臣们就都穿打补丁的衣服上朝,平时在家山珍海味的官员一上朝居然变成了乞丐,想来那情景得多么搞笑。也许在道光皇帝眼里,穿补丁服的才像君子,才能使出儒家秘笈,大治天下。
汉代选拔人才的机制是“举孝廉”,于是民间就诞生了一堆愚孝故事,比如“卧冰求鲤”、“埋儿奉母”等等。你看,伪情泛滥起来多么违背人性。
现如今,真情实意、秉笔直书,越来越稀缺,我们陷入了一场伪情的狂欢。
“扶老太太”长大的一代,陷入了思维怪圈,我们喜欢立场正确的感动,不喜欢探究真实与否。而且念念不忘,时不时会蹦出来冲动一下。
当这种伪情成为滔滔江水,时不时泛滥一下,那可是要付出更大的代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