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身心安顿,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形势、条件下,都能够做到身心安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而断舍离正是让你获得身心安顿的一个好方法。
断舍离这个概念是日本的山下英子提出来的,她还专门出了一本名为《断舍离》的书,指导我们如何做断舍离。
断舍离简单的来讲就是“丢破烂儿”,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我们先来看一下断舍离的核心理念:处理物品与自己的当下关系。
断舍离的核心断舍离的核心理念从两个维度来讲,一个是关系轴,一个是时间轴。关系轴是指的什么,是指物品与自己的关系,他不是以物品的价值来判断,而是以你的需求来判断。如:有一天,你听朋友介绍,买了一款面膜,但你用了一次就过敏了。于是你就放在那,想着哪一天不过敏再用。因为你舍不得扔,买的时候还挺贵的。结果呢,往往是放在那很长时间,你基本就不会再去用了,因为你又买了适合你的面膜。那大家想一想,这种处理与物品的关系,是以价值来判断,还是以你的需求来判断?
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买了一件昂贵的衣服,后来不想穿了,又舍不得扔,结果一直束之高阁;买了新的锅,旧的还舍不得扔,想着备用;在电脑上下载了一堆的学英语资料,想着哪天能用上,结果呢基本都是长时间躺在那不用,又舍不得删掉等等,这些都是以物品的价值来进行判断,而不是你目前的需求。
还有一个纬度是时间轴,就是当下。刚开始我在听到这个理念时,还是有疑惑,为什么只考虑当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啊,怎么能不为未来考虑呢?后来我看了一段对山下英子的采访视频,中间讲到当下的问题,我才恍然大悟。山下英子里在视频里,这样解释当下的意义:
对未来抱有希望是十分重要的,在通往未来的过程中将面临着许多变化。与其制定固定的计划,不如只确定方向。例如登山,只需知道自己要攀登那座山即可,但如果一直以山顶为目标,便会有落差感,继而心情低落。目标是攀登那座山,但为了登上同顶,当前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必须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梯。而这每一步,最终会带我们登顶。但若过于执着于未来的某个目标,现实与目标的距离会使人疲惫不堪。 有时会改变方向,就好像登山一样,你在山脚看到的是一种风景,你到了半山腰,看到的又是另一种风景。所以即使你提前计划了,也可能会有诸多计划外的情况,这是俯瞰力。攀登至山腰时,重新俯瞰周遭的一切,从而拥有新的希望。
我觉得很有道理,就好比孩子把目标设为要考到100分,结果这次考了80分,心里就难免会有焦虑,怎么差这么多?但如果把目标设为想考一个好成绩,然后每天认真的听课、作业和复习,这样关注点在每天的认真学习上,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成绩怎么会不好?所以可以设一个长远的目标,但不一定要那么固定,而是一个方向,然后关注在当下的所做所为,更为恰当。
除了处理物品之外,我们在处理自己的爱好的时候,一样可以用断舍离的方式。有很多人不清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因为一会儿对这个感兴趣,一会儿对那个感兴趣。最初每一样都是感兴趣的东西,但随着拥有的越来越多,不知何时就成了多余的沙土,掩藏了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随着逐渐去除这些沙砾,就能逐渐发现哪些是你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就像考古一样。
断舍离是让我们面对眼前的事物,从而自省,发现自我的过程。让你在不断的扫除过程中锻炼选择和决断的能力。从而可以在人生真正发生重大事件时,有更清晰的选择。
同时它也是去除执念的好方式。堆积如山却并不需要的东西,是执念的外显。心中的执念是无形的。重要的是认识到物品不过是媒介,从而能同时看见自己内心,从而能同时辨别内心需要抛弃和保留的两种不同状态,察觉内心的执念、恐惧、不安和过剩的期待后,丢弃这些情绪的外在证据----即物品,便可抛弃心中的执念,即自我发现。
通过断舍离来进行人生的不断选择和整顿,才能让自己的身心真正得到安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