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家田旭桐之禅意水墨【欢迎关注作者:翙尘哥哥。我是一名教师+写作者+绘画手,只生产有思想/有质量的文章是我的初心。】
很多人觉得“佛”离我们遥远,佛学深奥难以理解。其实不然,生活处处存在佛学的道理。当下流行的“佛系”文化成就了一批“佛系青年”,所谓“看淡一切、不争不求、随遇而安、云淡风轻”,体现了三分调侃、七分从容的自我消解,也反映了部分人处境无奈的消极情绪。
“佛系”算是一种活法,但并非是“佛”的真正道理。无论信仰为何,我辈始终是世间之人。但因自小接触佛教文化,谨以此文阐述,呈出多年来隐约无痕的苦过茫过的恍然大悟,略谈“我即是佛”之心得。愿能引起一些共鸣,贡献我之小能微光,走走心。
(一)佛意
初始,佛有具体属指,如燃灯古佛、释迦摩尼佛、弥勒佛。世人皆云,佛即佛陀菩萨。万念同一,要消散世人的苦恼而避入歧途恶源,渡引灵魂去往正确的彼岸世界。
有佛,则众生在;有众生,则佛在。佛自众生中诞,既有世间的经阅,也有高于众生的极乐境界。修行不能脱离凡世,置若罔闻不是佛的属性。佛的心性早已圆满,因此要带着使命感去广渡苍生。
再到后来,佛从具体指像逐渐释化为无形的更加广泛的精神层次,代表的是生活的状态,是思想的力量,更是人生的境界。
(二)学佛
物质世界并非单纯美好,所以我们常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慰藉与解脱,得以平衡两者的关系。成佛之前先学佛,受榜样的思想与道德光辉感化,以此发掘自身的慧性。
学佛的目的是离开痛苦,获得快乐。为何世人会觉得痛苦?痛苦的根源在哪里?只有层层剥离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不堪的过往,抛弃迷乱的外在欲望,才能寻找到痛苦的根源,看到脱离痛苦的途径。
佛是全知,但非万能。佛学家与思想家一样,拥有点化世人的能力,醒悟甚至改变其人生。学佛,让浮躁的人生回归宁静,让囹圄的人看到光明,让蠢拙的人享受智慧,让虚妄的人明确事实,让迷茫的人找到自我。
(三)成佛
成佛,不是学佛。成佛是自内而外发散的气质,就如同自在有为的状态是学不来的。只有知道自身状态,经历痛苦也找到了根源,有所醒悟并获得领悟,才能走上成佛的路。否则,依旧浑噩,搞不清楚自己是谁。
成佛,不是无欲。欲有其存在的意义,才促使我们敢于探索物质与精神的世界。很多人把身外“功利”当作“欲”来谈,这是不对的,欲壑难填。要成佛,也是一种欲,但不同一般,它有朴实的世爱,向往美好的境界。
成佛,不是离开。知世间本苦而独行,这是厌离心。因不忍孤离而普渡,这是菩提心。厌离心和菩提心是学佛的一坎门道,也是处世之道。不经历而不成佛,先体会众生苦。学习、实践并发挥厌离心和菩提心的作用,顾虑衡量以保持长久适用,烦恼自然就少了。
图:摄于武汉归元禅寺[历经360年]需了解自己本性与初心,努力提高素质与素养,不断修行向佛,便可早日从众生中出。不能遵从本心,缺乏自寻快乐和自在的能力,达不到愉悦的精神状态,仍旧长久地困于尘世,就难以成佛。
(四)我即是佛
佛,有自在之身,有悲悯之心,有济世之行。对不同的世人,佛的意义不同。但不可置否,佛的意义是让人变得越来越好。世人皆自在快乐,初心也便不忘达成,也许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现实中的极乐世界吧。
当完成自我认可且内心喜悦之事或作品,就可把拥有幸福感的瞬间当作佛的微观境界。在那一刻你的确拥有了极乐的精神状态,但不能持久。拥有持续性、内在化的这种自在愉悦的精神层次以及精神与物质世界的和谐状态,便就是佛了。
成佛之后,便是佛。我既是佛,你也是佛,那世界将是充满智慧的世界。人人皆是佛,也就不再有佛。
只有真正认识了自我本性,运用好厌离心和菩提心的处世之道,处理好物质经济和精神思想的相互关系,让人达到一种和谐平衡而自在愉悦的状态,用正能量和悲悯情怀感染身边的人,在工作岗位上扮演好社会角色而体现了人生价值,这就是佛。
图:摄于南京鸡鸣寺[始建于西晋]尾语:我们可以追求内心平和、淡然处之、浑不着意的生活态度,但总得有走心的地方,不能迷失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