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又出事,态度最伤人
11月9日,南京市河海大学附近,滴滴快车司机和乘客起了争执,司机刘某将随身携带的匕首刺入乘客王先生的右臂,造成乘客失血,现场遍地血迹。事发之后,滴滴出行的一位负责人到医院处理此事,在垫付了治疗费用之后,要求王先生签署一份保密协议。王先生拒绝后,负责人表示不再介入此事。在随后到警察局的调查中,滴滴负责人在记者面前三缄其口,并且对于司机刘某的侵害事实极力粉饰。
滴滴在继“性侵女学生”之后再次发生这样的事件,再次让公众对于滴滴的印象跌落谷底。在这次滴滴司机发生伤害行为的处理中,滴滴出行企业不仅仅是做法不当,最重要的是态度的不当
从情理来说,滴滴出行作为一个运营的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大规模的司机注册和评级系统最大程度的来保证司机的素质的做法也并不是万无一失的。首先对于司机筛选认证的规则,无论如何都会有空子可钻。如此一来,少数滴滴司机的素质即使符合滴滴的筛选标准却仍然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来说,司机作为“人”的身份并不能保证在全部情况下都“平稳发挥”,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也有可能做出出格之事,即使有规则的约束也并不能全然按规则行事。
因而发生问题本身是情有可原的,滴滴司机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伤害了客人,即使当时出言不逊,只要事后处理得当,也不至于成为公众批判的对象。可是滴滴出行的负责人在事发之后极力掩饰,甚至对案发的细节都有所隐瞒和粉饰,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非常不明智地处理方法。这表现出的,不只是滴滴出行本身对于受伤乘客的不负责态度,也是滴滴出行企业的道德水平。
面对持管制刀具伤人这样的违法行为,滴滴出行不仅封口,而且掩饰,为了保护企业形象用这样的“歪门邪道”,无论是负责人的个人行为,还是企业上层领导的意思,在事发前后三次的作为机会中,都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实在令人失望。举措不当是小事,而这种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态度才是让大众愤懑的。
企业若想赢得社会大众的信任,首先要树立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再者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富有社会责任感,才能在面对社会侵害时、面对违法行为时挺身而出,舍小保大。这就是企业的态度。作为一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滴滴出行更应该有这样的态度,这样才能使大众在出行过程中感到安心。
如今,很多人在乘坐出租车之前都会让送行的朋友帮助记一下车牌号,这样的现象表现出的也是对出租车出行的不信任。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正是我们对社会安全的一大期望,表现出的是广大群众的远景。而现在的公共服务状况实在令人担忧。这次滴滴出行再出问题,面临的很可能又是一波整改。为此,提供出行服务的企业要端正态度,完善司机的选拔和惩罚机制,把大众的安全放在首位,努力打造一个安全的出行环境,才能和大众互利共赢,避免重蹈滴滴出行的覆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