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陈师曾

作者: 简眼视界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10:57 被阅读0次

        一代宗师吴昌硕的弟子,国学大师陈寅格的兄长,鲁迅的同窗,齐白石的伯乐,弘一法师李叔同的莫逆之交,民国画坛最富名望的风云人物,他就是——陈师曾先生。

          (一)与大文豪鲁迅的同窗

          1876年3月12日,著名诗人陈三立的儿子陈师曾出生了。陈家是官宦之家,家里又是翰墨飘香,在耳读目染中,师曾6岁就开始拿笔学作画,而且画功也不赖。

          1898年,23岁的陈师曾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年仅18岁的鲁迅当时也获得了去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学习的机会。

          不过,那时“倔脾气”的鲁迅很不喜欢学堂总办俞明震,就连俞的亲戚陈师曾也跟着无辜“躺枪”了。鲁迅的爱理不理的与刻意的保持距离,就让这段友谊足足“迟到”几年了!

          1902年,师曾偕弟陈寅恪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攻博物学,巧的是,这对命中注定的朋友又撞见了,那时师曾与鲁迅同室而寝,同是异乡人的情愫,让他俩的友谊也慢慢滋了芽。

          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师曾是积极的支持者和赞助者。归国后两人一起共事于教育部,交情甚厚,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追求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基础。

          君子之交,和而不同。陈师曾是世纪初文人画的鼓吹者,显然与鲁迅支持的新文化运动热潮背道而驰。

          可我们从陈师曾向鲁迅赠画多幅,为之刻印多枚,并请鲁迅鉴赏他的书画作品,而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也以陈师曾的为最多等等史实铁证看来,鲁迅毫无疑问又十分欣赏陈师曾的画。

          或许正是因为陈师曾,在传统绘画里融入的那点市井风情与对传统绘画的那份执着的坚持与喜爱,让鲁迅对绘画终有了大的改观。

          鲁迅与陈师曾趣味相投,虽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曾有不同,但这段交往,却也给了鲁迅去理智地了解传统绘画创造了可能。

          曾一度对传统中国画评价不高的鲁迅,却沉下了心,从师曾身上得到了关于绘画、雕刻、印制等诸种技术及相关材质的更深切的认识,不得不说,这便是友情的力量了!

    (二)与弘一法师的莫逆之交

        1906年,近代著名画家、皈依佛门后称弘一大师的李叔同与陈师曾结识于日本。两人志趣相投,一见如故,彼此探讨对诗词、绘画、书法、篆刻的认识与见解,成为莫逆之交。

          两人回国之后仍多联系。1911年李叔同曾为陈师曾作小传,陈师曾也为李叔同刻印数方。

    “师曾画荷花,昔藏余家。

    癸丑之秋,以贻听泉先生同学。

    今再展玩,为缀小词。

    时余将入山坐禅,慧业云云,

    以美荷花,亦以是自劭也。

    丙辰寒露。

    一花一叶,孤芳致洁。

    昏波不染,成就慧业。”

    ——《题陈师曾荷花小幅》李叔同

          1918年秋,李叔同在杭州出家为僧将十多种民间工艺品赠给知交陈师曾留作纪念,这些儿童玩物都是中、日两国的民间艺术品,有泥马、竹龙、广东泥鸭、无锡大阿福(泥娃娃)、布老虎、日本的泥偶人和维纳斯石膏像等。李叔同因十分喜爱故藏之。

          次年,陈师曾又将这些赠品画成一条幅,题为“息斋玩具图”(李叔同曾用过“息翁”的署名),挂于室内,以不忘旧友。

          这幅画“将诸物布置满幅,色彩明丽(惟维纳斯石豪像用水墨),题跋的大意是:友人李叔同去岁出家杭州,以平日所爱玩之物,分赠纪念,因图其形象。‘上天下地,同此赏爱者,有几人哉!’”

        不过,不幸的是,陈的画幅和李赠的旧物,这些有益的见证,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毁失。后人也只能在这段流传于圈内的佳话中,追忆这段君子之交了。

          1923年,继母病危,陈师曾急驰南京亲侍继母。继母病逝月余,师曾因劳累心瘁,不幸染病去世于石头城,时年,他才47岁。他的不幸早逝,被梁启超喻为“中国文化界的地震”、吴昌硕挽曰“朽者不朽”。

        1913年至1923年这短暂的10年,也是陈师曾艺术的黄金时期,而正在此时怅然离世,这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艺术人生来说,太过于残酷。

        如果没有陈师曾,20世纪初期的北京画坛一定会黯淡许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师陈师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bl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