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小场景。青城5岁半,最近一到姥姥家,总爱在沙发上蹦。姥爷担心他摔下来,劝了好几次,但是青城只是回答:不会的。然后继续蹦。
姥姥觉得太闹心,也会影响坐在沙发上的姥爷休息。于是也跟青城叫停,但青城只是嘻嘻嘻地笑,接着蹦。
姥姥姥爷对此很反感、也很无奈。
有一次,青城又开始蹦了,而且因为所有人都在旁边,蹦得格外起劲。这一次他真的摔下来了,头磕到了旁边的茶几上,哇哇大哭。
姥爷立刻说:别管他!
姥姥特别解气地说:活该!跟你说别蹦、别蹦,你就不听!这下摔着了吧。活该!
青城非常愤怒。一边哭,一边说姥姥讨厌……
我想起了儿时,我的父母总是在我犯了错误、吃了苦头的时候这样落井下石。
那个时候的我,一样非常愤怒。但我从没有因为他们的落井下石,而决定改变自己的行为,倒是下决心以后一定不让他们抓到!不让他们看笑话!
可见,这“落井下石”的教育方法不但没有作用,还有反作用。甚至还是不断延续的反作用——被落井下石“教育”的我,也总想用这招“教育”我的孩子。
我常常在管不了青城的行为的时候,在头脑中对他落井下石。心想:等你真的××××了,我绝对不管你,看你吸不吸取教训,看你改不改……
好在,我比我的父母前进了一步。虽然这样想,但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
那些不好的结果,是我们的初衷吗?
当然不是。不但不是,而且恰恰是我们想避免的。但最后,我们为了避免那个糟糕的结果,却极力盼着那个结果出现,好让那个结果来教训孩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从爱出发,却最终变成了较劲、赌气。 -
落井下石有效吗?
当一切变成了较劲、赌气,孩子还会按我们的意愿改变吗?当然不会,那仅仅意味着低头认输。那种自尊心受挫的感觉,是小孩子喝不下去的苦药汤。就算喝了,多半也不是学会了反思,而是学会了忍气吞声。 -
孩子的感受好吗?能感受到爱吗?
肯定不好。不仅为不幸的结果难过,更会因家长的落井下石愤怒,怎么会感受到家长关爱的初衷?也许一次两次看不出什么,但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这样的教育方式,注定会损害亲子间的爱与信任。
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吃了苦头的时候,尽量不要再落井下石了吧。虽然很难保证绝不再犯,但至少可以多做以下的转念和尝试:
- 勿忘初衷。不要忘了我们想给孩子的是爱。
- 就算孩子因不听话,而发生了不好的结果,不要赌气,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也同理孩子的感受:”妈妈之前就担心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发生这些让妈妈很心疼,很难过。妈妈也会因为你不听劝告而感到有点生气。你自己肯定也很难受。……“
- 共同寻找解决方法。“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你觉得以后怎么做比较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