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生活家庭
【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作者: 小太阳口袋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09:18 被阅读0次
【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这是罗振宇《知识就是力量》第六期学习笔记,聊聊“科学逼迫”孩子上进的方法。

【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孩子开学,几家欢喜几家愁。喜的是,不用担心孩子没人管、没人陪了;愁的是,早上送孩子要早出门。

“逼迫”这个词,对于大多数父母而言,可谓是用心良苦。

是啊,你的体会一定更深——

逼迫自己上进尚且不易,

逼迫孩子上进只能更难。

过去,我们经常听爸妈说“别人家的孩子”,心里那是一肚子的不爽。

简单的说,父母本意是用“别人家的孩子”逼迫我们上进,结果却伤害我们的自尊。

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无法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但是,你也会发现,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而言,“别人家的孩子”竟然会从自己嘴里蹦出来。明知那是错的,却依然不断重复——就像毒瘾一样,苦不堪言。

所以,我们得学点“科学逼迫”孩子上进的方法。

先看看罗振宇为我们成年人设计的【上进模型】,这是一个有用的思考框架。

【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罗胖分享了一个故事,是一个部落传说。

一个老爷爷跟他的小孙子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喂养着两匹狼,第一匹代表着善良、奋进、向上美好的品格,还有一匹代表着狭隘、阴险、邪恶的选择。

小孙子就问爷爷,这两匹狼谁更强大,谁会打败谁呢?

老爷爷说,关键看你这一生去喂养哪一匹狼。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孩子心里有两匹狼,父母选择喂养哪一匹狼,孩子就会成为哪样的人。

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我希望她成为一个上进的人,就得选择喂养上进的那一匹狼。

所以,我特意为孩子设计了一个“上进模型”,希望对你有用。

一、设计上进环境

大家都知道,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说的就是,好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

但,什么是好环境呢?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好环境可以用罗胖说的“傻瓜指数”和“朋友指数”来判断。

那么,在孩子的世界里,好环境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呢?

罗胖举了一个例子:美国有一家学校叫KIPP,这家学校位于底层社会,他们干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从早上七点钟,到晚上五点钟,一直让孩子在里面上学,一直不放学,即使放学很晚,也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目的是为了让这些孩子与不好的环境隔离开来。

这个例子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所谓好环境,关键在于人。对孩子而言,优秀的人、上进的人、积极的人越多,这个环境就越好。

相信你也知道,对孩子而言,有两个地方特别重要:第一是,家庭;第二是,学校。

所以,想要给孩子设计一个上进的环境,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地方够不够好。

具体而言,看一个家庭环境好不好,关键在于这个家庭里有多少优秀的人、上进的人、积极的人。看一个学校好不好,关键在于这个学校里有多少优秀的人、上进的人、积极的人。

你看,知道了什么是好环境,再来思考如何创造好环境,就简单了。

第一,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简单的说,你是否上进,决定了孩子成长环境的好环。因为,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心中重要的榜样。

谷歌的CEO施密特说过一句话,“如果有人给你在火箭上提供了一个位置,那么,别管位置好坏,先上去再说。”

对孩子而言,不管你是不是火箭,他都选择了“先上去再说”。那么,你是火箭,还是火车?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通常以为改变的只是个人命运,根本没有想到——知识居然可以改变孩子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变家庭的命运。

第二,和孩子成为朋友,并帮助孩子和优秀的同学成为朋友。

很多家长认为,所谓的好学校,是因为老师教得好,学生的成绩才好。

其实不然,好学校的老师好、资源好、学生也好。而且,能进好学校的家长通常更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好学校的学习氛围通常会更好一些。

但是,没有谁能保证,孩子进了好学校就一定优秀。现实残酷,好学校里也会有不上进的同学。

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和一群不上进的同学成为了好朋友,那结果会是怎样呢?

所以,帮孩子选择一个好学校固然重要,但帮孩子学会选择和优秀的同学做朋友更重要。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缺点,如果孩子只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怎么办?

我的做法是:把自己对“朋友”“优秀”“学习”等常用的概念,写下来,打印好,让孩子记下来,然后每天上学的路上,让孩子背一遍。

如果概念错了,孩子的所有选择和思考都会出错。

二、寻求外部监督

很多人知道,孩子的自律能力是很弱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外部监督。

罗胖说,娇惯我们的人越来越多了。你打开自已的手机,每一个应用,每一个小方块的背后,没准都是价值几亿美金,乃至几千亿美金估值的公司,那是几千几万的产品经理和技术码农在后面处心积虑地瓦解你的自制力,希望你上瘾。

那么,是谁在娇惯我们的孩子?是谁在瓦解孩子的自制力?

是手机吗?是电视吗?还是家里的老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利性偏差。没有人会觉得,是自已在娇惯孩子。

举一个我家里的例子: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自已的事情自已做”。但实际上呢,孩子已经上小学了,但即使穿衣服这么简单的事情,孩子妈妈都不愿意放手。而且,她会觉得她这是在爱孩子。

所以呢,先从自已做起吧,不再娇惯孩子。

对孩子也一样,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自已的事情自已做”。

作为父母,你只需要监督孩子“自已的事情自已做”,其实也就够了。

当然,监督的对象包括家里所有的人,因为总有人会以爱的名义去娇惯孩子。

三、获得不确定反馈

罗胖说,训练人最有效的反馈是——不确定的反馈。什么意思?就是你做了一件事,得到什么结果,当它是不确定的时候,它的魅力最大。

举一个我自已“逼迫”女儿的例子: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会给女儿奖励“星星”,之前的奖励都是固定数量的。现在知道了“不确定反馈”的魅力,我准备升级了一下女儿的奖励规则,加入一些“掷骰子”确定奖励数量的“特殊任务”——骰子掷到几就奖励几颗。

还能为孩子设计怎样的不确定反馈呢?

什么时候采用“掷骰子”的奖励方式,这本身也可以创造一种不确定性。

四、选择长远人生阶梯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

如果你想造一条船,不要急着找人来收集物料,不要给他们分配任务和工作,而是要教晓他们渴望浩瀚无际的大海……

对成年人来说,我们可以用“黄金圈法则”思考目标。

对孩子来说,他们只想玩,而你却希望他们上进,怎么办呢?

还好,我们曾经也是孩子。小时候的我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梦想太多,根本没有时间去实现。

很多人感慨,当我们可以选择的时候,并不懂得如何选择;等到我们懂得怎样选择的时候,却早已失去了选择的机会。

所以,帮孩子找一个梦想吧。注意,这里的关键是“一个”,帮孩子找一个足够大的梦想。至于怎样去找,这事别人帮不了你,关键还得“拼爹”。

简单的说,你的心有多大,你就能帮孩子找到多大的梦想。

具体来说,你需要做三件事:第一,你要收集孩子的想法;第二,从孩子的想法中挑选出和梦想有联系的想法;第三,帮助孩子把想法变成行动。

很多家长会担心,孩子的想法太少,找不到和梦想有联系的想法,怎么办?

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我们每天会产生 65,000 个想法。

考虑到这一点,一个人有各种不好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当你知道孩子的一些不靠谱想法,而且知道它只是 65,000 个想法中的一个,你就不会太在意。当然,如果那些想法和你设计的梦想有关系,那你需要做一件事——玩命鼓励孩子去实现这个想法。比如,你可以鼓励孩子把这个想法写下来,然后制订一个完成计划,你甚至可以给予物质上支持,等等。

【今日得到】

第一,认真设计环境

第二,寻求外部监督

第三,获得不确定性。

第四,选择一条长远的职业阶梯

【知识链接】

所谓的自恋就是“我是对的”和“我比你强”,“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让人不爽,是因为它会打破这种自恋。简单的说,我是对的,而出了事都是别人的错,这真是人之常情。心理学家对此有个专门的名词,叫“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 bias)”。

【概念卡】自利性偏差

第一,如果我失败了,那肯定是因为不可控的、别人的、意外的缘故;

第二,如果我成功了,那肯定是因为我水平高;

第三,如果别人成功了,那是因为运气好;

第四,如果别人失败了,那是因为他的水平本来就不行。

【故事卡】两匹狼的传说

这是一个部落传说。

一个老爷爷跟他的小孙子说,每一个人的心里,都喂养着两匹狼,第一匹代表着善良、奋进、向上美好的品格,还有一匹代表着狭隘、阴险、邪恶的选择。

小孙子就问爷爷,这两匹狼谁更强大,谁会打败谁呢?

老爷爷说,关键看你这一生去喂养哪一匹狼。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就是:孩子心里有两匹狼,父母选择喂养哪一匹狼,孩子就会成为哪样的人。

【概念卡】 黄金圈法则

所谓黄金圈法则,就是一种以目标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强调要按照目标—方法—行动(Why-How-What)的顺序思考问题。

实际上,每一个问题都可以从(Why-How-What)三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个层面是why,即目标,也就是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

第二个层面是how,即方法,也就是如何做才能实现目标;

第三个层面是what,即行动,也就是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事情。

黄金圈法则的关键,是先目标,后方法,再行动的思考顺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今日问题】怎样“逼迫”孩子成为一个上进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d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