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29项研究:这儿谁是疯子 2017年2月21日
今天上午工作不是很忙,想着网上推荐的十本要读的心理学书籍还没看,年前杨老师也是我的督导师建议我从《心理学与生活》开始阅读,那本书我看了前言、序的部分就被深深的打动了,不管是著述之人还是出版之人,都是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来完成。中间过年被打断,我有随身带书随时阅读的习惯,那本书实在是太厚我的包无法容纳,放下去之后便一直放到现在,注意力便被《上帝的跳蚤》、《未来简史》吸引去了。而我读书的习惯是,喜欢上一本书便要一口气把她读完,否则心理时常想着难受。我和小珍约定,三月份开始继续学习心理学。在我日常工作中,时常会想到心理学的理念,我和小珍的督导师杨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很高,希望我们多花点时间在心理学上,也提供了很多资料,只是无法强按牛头喝水,我们两个还有很多其他的兴趣爱好,对心理学的学习经常被中断。
原本我想我迟点开始学也没事,可是今天突然很很想,如果那本书对我来说压力很大,无法找出那么多整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或许我可以开始看其他的心理学书籍,毕竟阅读顺序并不是定死的。以前阅读的习惯是从序言开始一页一页的往后看,我突然觉得人生可以有些不一样,在看完序言部分后便跳到目录,直接挑了一章对我来说最想看的,那便是我跟本书第一次约会:第八章精神病理学(第29项研究:这儿谁是疯子)
之前阅读《登天的感觉》读书笔记都是直接记在书的空白部分,那边书的编排留白较多,方便记笔记。当时不另外记笔记,是因为担心日后笔记不慎遗失留遗憾(像杨老师)。其他心理学的书籍编排都均为密集,故想到用电子笔记写在豆瓣上,记录我阅读每一章节的感悟和理解。以此可以完成我每个月完成一篇日记的目标,亦可以保证我每个月的阅读量、笔记不遗失,一举多得,便这样决定了。
“这儿,谁是疯子”,1973罗森汉的研究:让正常人假扮精神病人进入精神病院,结果没有一人被识别出来。当我阅读本项研究时,我内心是纠结的,让我想到港剧里面那些因为争夺家产或婚姻纠葛而“被精神病”的当事人,那里面的“被精神病”是因为某些原因故意为之,这显然违背心理学界的从业原则的。但是本项研究所展示的确实精神疾病诊断中环境因素远远大于自身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误诊以及后续误治疗的一系列问题。其结果显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一,在精神病院的情境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被鉴别出来。书中描述的在这种环境下很多行为被误解,我认为很大部分原因是环境因素对医生强大的暗示作用,以及医生的思维定式造成。其二,“诊断标签”的危险性,被诊断得人其他的特征会被诊断特征所掩盖,最坏的影响是当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被按照某一特定方式对待时,他的行为就可以变成所对待的那样。类似于教育学里面“你希望你的孩子成为样的人他就会成为样的人”我认为这对被诊断者的影响是,造成其不断对号入座自我证实和暗示。我在一段时间内也有这种倾向,当我那时候决定去学习心理学时也是因为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经常对号入座,自我暗示。
杨老师那时候很顾及我的感受,他知道我面临什么问题,知道什么对我影响大,一方面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着我当时脆弱的心灵避免我被贴标签,另一方面又要进行有效的引导。他还经常教导我们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要尽量避免给来访者贴标签。通过阅读本项研究,突然能深层次的理解杨老师为何一直强调这个问题,因为被“精神病”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衍生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实一些刑事案件中,有些被告人被鉴定为精神病人,并因此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往往大众因对精神病了解甚少,情感上难以接受,所以引起很强的舆论之声。当然也不乏一些不法之徒,佯装为精神病患者,试图逃离刑事制裁,而这也是诊断心理障碍时较为棘手的问题。一方面需要从业人员坚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面对高素质的罪犯也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