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是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正常或称为“有效的心理机能“位于一端,表示心理疾病的异常则位于另一端:正常(有效的心理机能)<-----> 异常(心理疾病)。
判断心理疾病的因素有很多条标准:
- 行为场合是否合适
- 行为持续存在
- 社会越轨(不符合社会期望和规范)
- 主观痛苦
- 心理障碍
- 对功能的影响(一个人的问题行为,对其过他想要的生活的能力的干扰程度,以及这种问题行为被社会所能接受的程度,可能是心理问题诊断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这些指导标准里面,存在两个问题:心理卫生专业人员真能区别精神疾病和精神健康吗?区别错误的后果是什么?
在这一小节里,心理学家大卫.罗森汉设计了一个实验,他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心理诊断的决定,究竟是受病人本身拥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的影响。
他安排了8个心理正常的被试者把自己送入12所精神病院,结果发现,这些被试中,没有一个被医务人员识破,而且当他们出院的时候,都被认为“精神分裂症缓解期”。
有意思的是,医院中那些真正的精神病人反而有部分认出来这些被试者,指出他们并非精神病,而是外面派来的记者或编辑。
这项研究的意义。第一,它表明在精神病院情境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被鉴别出来。第二,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这个标签就会掩盖他或她的所有其他特征,所有行为和人格特征被看做是起源于标签上的疾病。最坏的情况,就是它会让那个标签的人自我实现。
后续批评。这里也有一些不同的意见,比如针对这种测试方法,虽然能一定程度上说明鉴别的无效性,但不能说明治疗手段是无效的,我们应该要分清楚这是两个概念。
社会普遍对精神疾病抱有歧视的态度,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增加对精神病的理解和宽容。
如果我们被标签困扰,我们必须为去掉由标签引起的污名、困窘和羞愧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