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看书看电影,经常有这个场景:战争爆发,政府征兵,很多年轻人穿上军装,去操场操练几天,就上战场了。甚至有很多人是被绑走的,是被“抓壮丁”带走的。
每每看到这里,就心里犯嘀咕:这样的新兵,上战场能行吗?这些新兵怎么能与那些职业军人比啊?
再往下看,这些新兵在战场上的表现,虽有个别的意外情况,但多数都是战胜了怯懦与犹豫,英勇杀敌,有模有样,不少人还获得了嘉奖。
我就很奇怪,难道人人都是天生的士兵?
直到我看了人民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育辉讲的一个实验,我才有些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
二
这个实验是这么说的:
2012年,华盛顿大学行为学家杰克逊,与德国国防部联合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用了6年,测量义务兵人格的变化,发现军队重塑士兵性格的过程,远比我们想的要简单许多,而且根本不需要太长时间。
德国军人分为职业兵和义务兵,德国义务兵只服役9个月。实验进行了三次测量,分别在入伍前、退役,还有4年后,也就是步入劳动力市场时。结果发现,虽然9个月很短,但是士兵的宜人性仍然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不是暂时的,4年后仍然存在。通俗理解,他们变得更有攻击性了。
这个变化不太寻常。义务兵只服役9个月,军队不会把战斗岗位分配给他们。他们只承担一些很基础的公差,包括站岗值班、看守电话等等,根本接触不到任何血腥、残酷的场面。
那是什么让他们更有攻击性?杰克逊说,唯一有关系的就是战术训练,比如射击与刺杀科目。这类训练非常基础,而且简单,但是却在人格塑造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什么?因为它的情境强度极高。
如何定义这个强度?我们用四个方面来概括:明确性、一致性、约束性、严重性。军队就是用最简单的训练,造就高强度的情境。
杰克逊提出,我们往往觉得改变军人性格的是血雨腥风,其实不一定,很有可能就是简单的军事训练,但是你注意,它的情境强度极高。这篇论文后来被刊登在美国顶级学术期刊《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杰克逊给它起的名字也非常有意思,叫“男人造就了军队,还是军队造就了男人”。
这么说,有些明白了。
三
我从日常的活动中找到了例证。
早晨随着视频健身,做船式脉动,要求以坐骨为支点,上半身与腿成V字形。这个动作要求维持三分钟。
动作刚开始调整好,我就想,这个动作可是挺费劲的,一分钟估计也做不来吧?三分钟我怎么能够坚持得下来哦?
刚摆好这个姿势,视频中,教练要求把手举至水平,然后随呼吸上下摆动,摆动次数200。
于是,我随着教练的号子声,一个又一个地上下摆动手臂……
不一会,200次摆动完成了。
我突然发现,我的船式已经做了三分钟了耶!
我关注船式体式的时候,我担心我自己做不到,可是,我去关注我双手的上下摆动次数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三分钟的船式没什么了不起么。
四
我在回想,我以前还经常会有类似的体验:
当我一心想着某个目标的时候,目标却离我越来越远。等我拿出一点精力去关注目标旁边的事情的时候,你蓦然回首,目标达成了!
有时,为了实现目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技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