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孩子、和孩子共处,是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长期命题——每一个人都必将成为父母。
假期已过2/3,和孩子的相处依然让我心力憔悴又无能为力,总想给孩子自己认为最好的,同时又在担心、害怕和焦虑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
又读到了李小萌分享的另一本《父母的觉醒》,已反复听了两三遍还觉得不过瘾,书中的例子、讲书人的亲身体验,咋觉得处处都是在点醒我?对我一次次的当头棒喝呢?
关于觉醒
中午还在颐指气使,还在呵斥,说女儿学习上不够觉醒,哪怕已经告诉过她多次学习是她自己的事儿。可我发现我说的和她做的就是两张皮。到底是什么原因,为何每次说得我自己都感动的一塌糊涂,孩子却无动于衷?!
原来,孩子不需要我们带领他们觉醒,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觉醒的。重要的是成人自己内心的觉醒,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
哦,天哪。我竟然错得彻头彻尾!
父母既是养育者,更该是觉醒者;家庭生活既是柴米油盐,又何尝不是一场修行?
就像昨天,孩子线上考试成绩公布后,我就把被那“辣眼”的数字刺激了,一直忍到今天中午,看到她和弟弟没个正形的玩闹,堆积的火可算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再联想之前成绩的几次“滑铁卢”,情绪一刹那爆发了,因为我陷入焦虑或恐慌,我恼火孩子咋会出难么多低级过错,我忧虑未来考试可怎么顺利通过?
人们的焦虑是因为从过去走不出来、对过去的念念不忘和对未来的恐惧,而恰恰忽视了当下——也就是临在的力量,所以你的焦虑就会滚滚而来。
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我错了,且错得离谱。
我那一通劈头盖脸的呵斥,哪里是指责孩子的过错呀,那分明是自己对过去的念念不忘、对未来的恐惧的一股脑的倾倒!
看到女儿面无表情、木头人一般的坐着,我才后知后觉明白,那一刻她肯定是关闭了自己的视听通道,以此来对抗我的间歇性咆哮,进行自我保护。
觉醒后怎么做
能够认识到自己错的离谱,才是觉醒的第一步,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毕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NO1:
意识到触发情绪的根源是自我恐惧,而不是孩子的行为。
父母最容易犯的毛病,是揪着孩子的行为一味指责背后的一堆毛病,不愿意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
中午指责女儿的时候,她只是和弟弟在一起笑闹而已,在笑闹之前姐弟俩可是把屋里屋外上上下下收拾得干干净净,真的是焕然一新。
我因为内心里埋了一个“这次考不好,未来必定一团糟”的毒瘤和恶刺,而刻意忽略她刚刚收拾家务所付出的一腔热情。
扒开内心恐惧的外衣,其实我是怕不能帮她合理规划她的未来。
合理规划未来与破坏剥夺孩子当下的自由生活是两码事。
家长是以未来为导向,孩子恰恰相反,他们活在当下,想要享受眼前生活的点点滴滴。
因为我的一番劈头盖脸的训斥,姐弟俩享受生活的惬意一刻被我生生毁了。
这还是假期在家,可以想象,平时工作里我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在学生面前又错过多少次。
NO2:
要教养孩子,必先教养自己。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进步。
应该把教养的焦点转移到父母身上,需要被教养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NO3: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
我被看见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重要吗?
这特别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的哲学三问。
很多时候孩子是被我忽略掉的。我人在孩子身边,心却在其他事情上。
或者因为点滴小事,我即刻被点燃,情绪被带走。
用心倾听,不要被自我带着走,不要被情绪淹没。
坦诚表达,不论认不认可,都要给孩子真挚的反馈。
归根结底还是要淡定,要从容。
表达真实的自我原本应该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但由于这使得我们监护人觉得惊慌,结果就变成了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和孩子一起回归真实的表达,是我们能够给子女最美好的礼物之一,因为这为他们打开了真实的大门。
小萌老师说,
我们不可能做到时时刻刻都有耐心,养育中的不完美是正常的。一方面,我们应该谅解自己的不完美。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摆脱了情绪的控制之后,还是要知道自己要做一个觉醒的父母。
因为,
父母只要自己觉醒了,为孩子创造了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改变,并能达到更高的觉醒境界。
做父母是一场修行。
参考书目:
沙法丽•萨巴瑞《父母的觉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