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2月第14次打卡,2022年2月22日,星期二
【书目】《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 张秋玲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进度】第29-54页
【用时】50分钟
阐释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如果不主动参与文本的解释活动,就不可能对课文产生意义理解。当学生与文本以共同的观点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理解就产生了。
其次,应当关注文本创作者(学习内容)和解释者(学习者)所处的不同文化和社会情境,尽力使二者产生“视域融合”。
再次,由于学生“理解前结构”的差异,教学时就不能要求有某种统一的意义理解或学习结果预定。
最后,在运用文本进行交流/对话的情境中,参与解释的双方必须不断地调整思维方式进行信息解码和编码,因此每个对话/交流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未完成性、不对称性、独立性和复调性是以语言媒介展开对话的四个基本特征。
对话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作为以阅读为主要教学任务的语文而言,应该探求的是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存在者将如何寻找语文教学在“场”的存在状态与存在价值。
第一,文学作品的未完成性,使得以文学作品为主要教学材料的语文教学内容有了丰富的、无限的可选择空间。
第二,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阅读个体,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也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及观点。教学设计时要特别注意这种师强生弱、看似对话的假对话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对话的直接后果就是抹杀了学生阅读中形成的自主阅读的意识,压抑了学生阅读时文本情感所引起的心理变化。
接受美学与语文教学
接受美学的主要思想如下:
1.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
2.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接受作用;
3.同其他活动一样,文学阅读是人类各种活动中的一种;
4.文学的接受活动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
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即是读者,教科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学生参与其中的阅读才能成为真正的作品。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阐释的,应遵循接受美学中读者参与作品创作的原则,让学生对文本充分阐释,从中发现、补充文本意义。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作为读者,由于教师的介入而与普通读者又有所不同,其区别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能力的同一性
2.接受内容的规定性
3.接受目的的单纯性
4.文本阅读的双向性
5.“期待视野”的变动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