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用一辈子去做的那件事——读《赋能“双减”,精彩向未来》有感
近日,拜读了臧校长推荐的《赋能“双减”,精彩向未来》一文,张胜辉校长的“大道至简〞所吸引与震撼。张校长十年里只做了一件事,便是“爱·伴我成长——我和校长面对面”。
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不一样的人一样精彩!这也是受教育者应该享有的美好!
一生只为做好一件事,陶行知先生讲“人生为一大事而来”,面对纷纭的世界的弱水三千,我们怎好“只取一瓢饮”呢?于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发挥自己熟知的这句话。武断而无端地认为陶行知先生讲的“大事”一定是一个系统内的事,讲的一定是一项事业。笔者从到现场的老师口中获悉,四十多岁的张胜辉校长上台发言时,因为身体上的原因,居然是被学校老师扶上去的。这个细节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做好一件小事就是做好一件大事,做好一件小事同样需要我们尽心竭力,甚至不惜耗尽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笔者记起当年师范毕业在班上“谈理想”时说的“办一所没有近视眼的学校”,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2023年学校的视力不良率目标还是控制在35%以内,做好这件小事何其难也!笔者回到自己的母校工作时,暗自下决心要办一所“有点幸福感”的朴素本真的学校,一晃又是十年,学校距离朴素本真的“有点幸福感”的学校,还差着不小的距离。即便是更小的事情,“读书的培育人不丢字纸”也何其难也,“幸福培育的第一名片:抬头、挺胸、微笑”又何其难也。没有这一系列实践后的觉悟,怎么能理解张胜辉校长只做“爱·伴我成长——我和校长面对面”一件事的微妙高明,怎么能理解他为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悲壮与幸运呢?
张校长所主持的学校秉承“以爱育爱”办学理念,以“承河洛文脉,扬大爱精神”为己任,以“爱育精彩”为理念,坚持“艺体+科学”教学特色,以精彩课程的研发与实施,打造一支思想、素质一流的精彩教师团队,引领一批懂孩子、会教育、做表率的精彩家长,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精彩学生。张校长和他的团队,朝着“爱,让不一样的你一样精彩”的教育愿景不懈追寻。
张校长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站在人的完整、平等成长的立场,发展教师、成就学生,通过打造“教师、学生、家长、课程、课堂、管理”六大文化体系,用爱让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精彩。十年来,笔者所在的幸福培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规划新教师、新学生、新家长、新课堂、新课程、新德育、新智育、新体育、新美育、新劳动教育十大领域,一群人试图通过重新认知与定义教育,发展新生命,成为新生命,成就新生命教育。试图在“开放资源,和谐生态”中“成人成事,发展自觉”。
与张校长的做法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没能坚持选择“小切口”去联通生命中那些自以为是的“大目标”。张胜辉校长讲“每月一期的“爱·伴我成长——我和校长面对面”活动诞生了!我忘了自己是校长,不去评判,更不去说教,而是微笑着倾听,赞扬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鼓励他们勇于解决问题,正确地选择和面对。2019年我在《人民教育》第17期发表文章:《作为校长,我愿把自己摆在儿童的队伍里》,面对面,我找到了校长责任的立足点;面对面,尊重孩子,呵护生命的成长;面对面,看见学情,零距离走近童心;面对面,感悟精彩,让孩子做学校的主人;面对面,聆听心声,为孩子的未来领航”。
张校长选取的这个“小切口”的本质就是今天学校倡导的办“最能代表师生家长集体意志的学校”,究其核心内涵就是:
1、代表师生家长利益(原则)
2、甘为师生家长奉献(精神)
3、唤起师生家长自觉(重点)
4、扎根师生家长之中(要求)
5、依靠师生家长奋斗(方法)
信奉“教师第一,做有尊严的教育者”,引导新教师像老教师一样教,老教师像新教师一样学,通过推动精细化管理服务师生。开展家长讲堂,身体力行做榜样,引导家长志愿者,默默付出传递爱。这一系列的做法之中,无不体现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神韵相合。不同的是彼此间谁更用心用情,谁更持之以恒。
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信从与持守常理、常情、常道,何其难也?又何其容易?做——坚持做——坚持系统地做——坚持系统地做成日生日长的生态。张胜辉校长在前,这个信念便值得坚守。我辈在后,这项事业便值得我们用心、用情地向更深入处去实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