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暑期在沃尔玛做过兼职,理货员一类的工作。到了他们超市的地下办公室后,先简短的进行了一些企业培训,当时对沃尔姆创建整个零售帝国的过程叹为惊服;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时候是进入工作环境中后,每人得为自己取一个英文名字做成胸牌挂在胸前,并且建议大家在工作中以英文名互相称呼,那时候不明所以,只是觉得新奇,还记得为自己取了Beckham。
很多大公司,你一旦入职之后,要起一个英文名字。早期,这个习惯是在外企流行的。这个好理解,中国人起一个英文名,便于和他们的外国老板交往嘛。
但是后来,像腾讯这样地地道道的中国公司也是这样,上上下下都是英文名:Pony、Tony、Danniel等等。于是有人就觉得,这是虚荣心,是崇洋媚外,假装高端洋气。
但是后来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每一个人入职之后也要起一个花名。刚开始是武侠小说里的名字,什么风清扬、逍遥子,后来阿里公司变大了,武侠小说里的名字不够用,连网络小说里的名字也拿来凑数。
这么做到底是为啥?
好奇的问了问当时人力资源的一位同事,趁着一次吃午饭的机会向她请教,她说是为了摆脱交流时候职务的无形压力带来的效率低下,这样的规定是中国区总部直接发布的。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啊。我们的文化等级意识强,这会体现在语法、用词、语气、称呼各个方面。这是很难突破的,因为人的思维无法脱离语言。各大语言中,英语的特点是平等意识很强。这是因为几百年来英语被广泛应用于商务活动。
打个比方,你看我们汉语,国人在亲戚中的称谓,舅舅和叔叔完全不同,一个是姻亲一个是宗亲;伯父和叔父,也一说就知道谁大谁小。英语中则笼统地用Uncle称呼。也就是说,在说英语的人心目中,中国人看来各不相同,应该严格区分的一大堆亲属,没什么区别,都是一种男性的亲戚而已。
不光在我们中国,像大韩航空,要求所有机组人员,在工作时使用英语;1998年,德国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兼并了美国汽车公司克莱斯勒。这次合并,本来以德国公司为主,但合并后的新公司,却以英语为工作语言。而且,这不是个案。西门子、大众汽车、德意志电信、德国化学公司和德意志商业银行等等大公司,都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
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解释,刚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公司也要用英文名或者花名?
首先,是为了增加对公司的认同感。名字是最深的自我认同嘛,名字都改了,自我的身份认知就会发生切换。
但是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必互相称某总,某兄,直接称呼英文名或者花名,让沟通效率提高,也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沟通氛围。
一个组织的打造,首先就是要完成这种文化上的转换。用语言改变的方式把你从原来的文化中连根拔出,再让你融入到一个新的系统之中,获取更高的效率。
想详细了解语言切换带来的好处,可以移步收听罗辑思维366期:语言的切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