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沐阳
生活在继续,时常有一股写作的冲动,可当忙碌起来,我就完全忽略了这一方净土。
还好坚持着阅读,每天睡前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体味着他人的生活,感受着作者的冷暖。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刻文思泉涌,不断构想一个又一个故事,可当第二天醒来,全然没有了一丝感觉。
我想,我适合在黑夜里写作,黑暗能给我揣摩人心的力量。
闭上眼睛,太多的思绪涌现,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娱乐消息,经典名著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们生活的意义。
余华说活着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平凡的世界》为我们讲述少平,少安的不平凡的生活,他让我们懂得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不平凡的。王小波用它有趣的灵魂向我们讲述一代青年人的生活。
我喜欢他们的文字,简洁而又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可是慢慢地,我发现,他们笔下的人物大都面临中同样一个难题,那就是温饱问题。
也许是时代的造就,他们那一代人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挨饿的日子。所以,他们都在为吃饱饭而不停地挣扎,也因此,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人的第一需求展开。
可是,现在大多数人没有了这样一个难题,劳动光荣已经不适合现在对青年人的教导。因为他们都发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埋头苦干的人往往什么也得不到,这不是一两个人的感受,而已经成了社会的共识。
是的,农民仍在土地上挣扎,工人仍在工地上奋斗,可他们的幸福感受却远不及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农民和工人。他们就像是被社会抛弃的人,在生活的边缘苦苦支撑着。
这个时候,连大学生也变的迷茫,他们在学校里学习多年,可进入社会,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样。规则,纪律,人情,关系,他们一头雾水,可是又很清楚地知道,手里的技术和脑中的知识不足以支撑自己。
于是,有人尽力去钻研这个社会的运行规则,原来几十年的教育在这一刻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轰然间荡然无存。
还有些人在苦苦纠结,挣扎,到底自己盖何去何从,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自我?
他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找不到任何有助于自己度过迷茫时期的启迪。到处是毫无用处的心灵鸡汤,到处是明星私生活混乱的报道,到处是吸引眼球的标题党,他们在浪费青年人的时间,在榨取青年人的青春,在吞噬青年人的灵魂。
当他们想去从书籍中寻找力量,可所有被安利的书籍都是武侠,言情,革命。这些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书籍让他们更加迷茫与怅惘。
可举目四望,他们又能从那里去汲取这青春时节该有的积极的而不是教条般的营养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