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那些喜欢思考的人们(二十七):伊壁鸠鲁派(中)

那些喜欢思考的人们(二十七):伊壁鸠鲁派(中)

作者: 荧惑yinghuo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10:21 被阅读0次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摘编)。

《西方哲学史》,罗伯特·罗素(英国)著,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6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28次印刷,1161页。

003 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

003-1 恬静与平衡

伊壁鸠鲁的哲学正像他那时代所有的哲学(只有怀疑主义是部分的例外)一样,主要的是想要获得恬静。

他认为快乐就是善,并且他以鲜明的一贯性坚持这种观点一直到底。他说:“快乐就是有福的生活的开端与归宿。”

第欧根尼·拉尔修引过他在《生命的目的》一书中所说的话:“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乐,抽掉了爱情的快乐以及听觉与视觉的快乐,我就不知道我还怎么能够想象善。”

又说:“一切善的根源都是口腹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

他告诉我们说,心灵的快乐就是对肉体快乐的观赏。心灵的快乐之唯一高出于肉体快乐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观赏痛苦;因此比起身体的快乐来,我们就更能够控制心灵的快乐。

“德行”除非是指“追求快乐时的审慎权衡”,否则它便是一个空洞的名字。

例如,正义就在于你的行为不至于害怕引起别人的愤恨——这种观点就引到了一种非常有似于“社会契约论”的社会起源学说。

伊壁鸠鲁不同意他的某些快乐主义的前人们之区别开积极的与消极的快乐,或动态的与静态的快乐。

动态的快乐就在于获得了一种所愿望的目的,而在这以前的愿望是伴随着痛苦的。

静态的快乐就在于一种平衡状态,它是那样一种事物状态存在的结果,如果没有这种状态存在时,我们就会愿望的。

我们可以说当对饥饿的满足在进行的时候,它就是一种动态的快乐;但是当饥饿已经完全满足之后而出现的那种寂静状态就是一种静态的快乐。

在这两种之中,伊壁鸠鲁认为还是追求第二种更为审慎一些,因为它没有掺杂别的东西,而且也不必依靠痛苦的存在作为对愿望的一种刺激。

当身体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就没有痛苦;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平衡,要求安宁的快乐而不要求激烈的欢乐。

看起来如果可能的话,伊壁鸠鲁会愿意永远处于饮食有节的状态,而不愿处于大吃大喝的状态。

003-2 追求没有痛苦的智慧

这样,在实践上他就走到了把没有痛苦,而不是把有快乐,当作是有智慧的人的鹄的。

胃可能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但是胃病的痛苦却可以压倒饕餮的快乐;因此伊壁鸠鲁只靠面包度日,在节日则吃一些奶酪。

像渴望财富与荣誉这样一些愿望是徒劳无益的,因为它们使得一个本可满足的人不能安静。

“一切之中最大的善就是审慎:它甚至于是比哲学还更要可贵的东西。”

他所理解的哲学乃是一种刻意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的体系;它只需要常识而不需要逻辑或数学或任何柏拉图所拟定的精细的训练。

他极力劝他年轻的弟子兼朋友毕托克里斯“要逃避任何一种教化的形式”。

所以他劝人躲避公共生活便是他这些原则的自然结果,因为与一个人所获得的权势成比例,嫉妒他因而想要伤害他的人数也就随之增加。

纵使他躲避了外来的灾难,但内心的平静在这种情况下也是不可能的。有智慧的人必定努力使生活默默无闻,这样才可以没有敌人。

依伊壁鸠鲁看来,最可靠的社会快乐就是友谊。

伊壁鸠鲁是像边沁一样的一个人,他也认为在一切时代里所有的人都只追求着自己的快乐,有时候追求得很明智,有时候则追求得很不明智;但是他也像边沁一样,常常会被自己温良而多情的天性引得做出一些可赞美的行为来,而根据他自己的理论他本是不应该如此的。

他显然非常喜欢他的朋友,不管他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是什么;但是他却极力要说服自己相信,他是自私得正像他的哲学所认为的一切人一样。

据西赛罗说,他认为“友谊与快乐是分不开的,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就必须培养友谊,因为没有友谊我们就不能安然无惧地生活,也不能快乐地生活”。

然而他又有时多少是忘记了自己的理论:他说“一切友谊的本身都是值得愿望的”,又补充说“尽管这是从需要帮助而出发的”。

004 伊壁鸠鲁的其他思想

004-1 伦理学

虽然伊壁鸠鲁的伦理学在别人看来是粗鄙的而且缺乏道德的崇高性,但他却是非常之真诚的。

我们已经看到,他提到他花园里的团体时是说“我们神圣的团体”;他写过一本《论圣洁》的书;他具有一个宗教改革者的一切热情。

他对人类的苦难,一定具有一种强烈的悲悯感情以及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只要人们能接受他的哲学,人们的苦难就会大大地减轻。

这是一种病弱者的哲学,是用以适应一个几乎已经不可能再有冒险的幸福的世界的。

少吃,因为怕消化不良;少喝,因为怕第二天早晨醒不了;避开政治和爱情以及一切感情的活动;不要结婚生子,以免丧失亲人;在你的心灵生活上,要使自己学会观赏快乐而不要观赏痛苦。

身体的痛苦显然是一件大坏事;但是如果身体痛苦得很厉害,它就会很短暂;如果它的时间拖得很长,那么就可以靠着心灵的训练以及不顾痛苦而只想念幸福事物的那种习惯来加以忍受。

最重要的是,要生活得能避免恐惧。

正是由于这个避免恐惧的问题,伊壁鸠鲁才被引到了理论哲学。

他认为恐惧的两大根源就是宗教与怕死,而这两者又是相关联的,因为宗教鼓励了认为死者不幸的那种见解。

所以他就追求一种可以证明神不能干预人事而灵魂又是随着身体而一起消灭的形而上学。

绝大多数的近代人都把宗教想成是一种安慰,但是对于伊壁鸠鲁则恰好相反。

超自然对自然过程的干预,在他看来乃是恐怖的一个来源,而灵魂不朽又是对希望能解脱于痛苦的一个致命伤。于是他就创造了一种精巧的学说,要来疗治人们的那些可以激起恐惧的信仰。

004-2 唯物论者

伊壁鸠鲁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不是一个决定论者。

他追随着德谟克里特相信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但是他并不像德谟克里特那样相信原子永远是被自然律所完全控制着的。

我们知道,希腊的必然观源出于宗教;所以他的想法也许是对的,即只要容许必然性有存在的余地,那么对宗教的攻击就总归是不全面的。

他的原子具有重量,并且不断地向下坠落;但不是朝向地心坠落,而是一种绝对意义的向下坠落。

然而,一个原子时时会受到有似于自由意志的某种东西的作用,于是就微微地脱离了一直向下的轨道,而与其他的原子相冲撞。

自此以下,则旋涡的发展等等所进行的方式都与德谟克里特的讲法大致相同。

004-3 灵魂和感觉

灵魂是物质的,是由呼吸与热那类的微粒所组成的。(德谟克里特认为呼吸和风在实质上与气不同;它们并不仅仅是运动着的气。)灵魂-原子布满着整个的身体。

感觉是由于身体所投射出去的薄膜,一直触到了灵魂-原子的缘故。这些薄膜在它们原来所由以出发的身体解体以后,仍然可以继续存在;这就可以解释做梦。

死后,灵魂就消散而它的原子(这些原子当然是继续存在的)就不能再有感觉,因为它们已不再与身体联系在一起了。

因此,用伊壁鸠鲁的话来说就是:“死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是无感觉的都与我们无干。”

004-4 神

至于神,则伊壁鸠鲁坚决信仰他们存在,因为否则他就不能解释广泛流行的神的观念的存在了。

但是他深信,神自身并不过问我们人世的事情。

他们都是遵循伊壁鸠鲁教诫的合理的快乐主义者,所以不参与公共生活;政府是一种不必要的费事,他们的生活幸福而美满,所以并不感到政府有诱惑力。

当然,通神、占卜以及所有这类的行为纯粹都是迷信,信仰天命也是迷信。

所以并没有任何理由要害怕我们会触惹神的震怒,或者害怕我们死后会在阴间受苦。

虽然我们要服从自然的威力(这是可以科学地加以研究的),然而我们仍然有自由意志,并且在某些限度之内我们乃是我们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们不能逃避死亡,但是死亡(正当地加以理解时)并不是坏事。

如果我们能按照伊壁鸠鲁的箴言审慎地生活下去的话,我们或许能成就一定程度的免于痛苦的自由。这是一种温和的福音,但是对于深深感受到人类不幸的人,它却足以激发热情。

004-5 科学

伊壁鸠鲁对于科学本身并不感兴趣,他看重科学,只是因为科学对于迷信所归之于神的作用的种种现象提供了自然主义的解释。

当有着好几种可能的自然主义的解释时,他主张用不着在其中选择某一种解释。

例如月亮的盈亏就曾有过各式各样的解释;但其中任何一种只要它不引出神来,就和别的解释是一样地好;至于企图要决定其中哪一种是真的,那就是无益的好奇心了。

所以伊壁鸠鲁派实际上对自然知识并没有作出任何的贡献,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他们抗议晚期异教徒对于巫术、占星与通神的日益增长的信奉,他们也算做了有用的事;但他们却和他们的创始人一样始终都是教条主义的、有局限的,对个人幸福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没有真正的兴趣。

他们能背诵伊壁鸠鲁的教诫,但是在这一学派所存在的整个几百年中间,他们并没有对伊壁鸠鲁的教诫增加任何新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喜欢思考的人们(二十七):伊壁鸠鲁派(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tr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