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读库》杂志的第8本,和以往一样,每一本没有固定的主题,全凭文章或者报道的独特和阅读性。从几本书(杂志书)的风格来看,还是能看出一些张立宪选题的偏好:独特的报道、文章观点有别于前人。在06年的期刊中,张立宪曾经说过,想要登那些在报纸和普通杂志上嫌太长,而出书又不够字数的文章,这就能限定阅读的时间,不长不短,正好能够讲完一个故事,又不至于太拖沓。
本期的很多文章看完之后有一种似成相识的感觉,就是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后者是一本记录历史人物特定时期的传记,记载了十几位伟大人物的生命重要时刻。在本期文章类型中,有很多都带有这一中风格。特别是最后一篇《亥年记忆》,记述了从1947年到1995年5个亥年的时代人物和历史事件,既有人物的侧面写照,也有历史事件的轻度解读,唤起了对那个时代的记忆。这种文章是很难在其他杂志上见到的,一来勾不起现代读者的兴趣,引起不了流量,这对杂志或者报纸都是致命的,生存比理想重要多了。而放在这本需要慢慢阅读的书中,显得可读性就非常强。当然,最让人意外的是本篇的编导是陈晓卿,对的,就是舌尖上那位导演。
除去对时代的记录,还有对人物的描写文章:《七十年代的斜阳》是对沈祖棻的短篇传记;《在人生的另一端》是从万安公墓扫墓的角度对每一位逝去人物的纪念,既有像戴望舒、启功、王力等名人,也有一些并不算有名的但值得被记住的人,像莽英伦、蒋慕唐等;《阿巴斯的眼睛》是对伊朗导演阿巴斯的采访记录;《看,她们在跳舞》是对中央芭蕾舞团舞者的生活记录。
这样的文章看起来不会困,也没有催人上进、投人心弦的曲折情节,更像是对某个事实的还原。比如在开篇文章《太空看长城采访记》,自从国外传进长城能在太空看到后,国人一直引以为豪,直到杨利伟从太空回来,并没有发现长城的痕迹,这个被误传的爱国主义范例才告一段落。大部分人都认为事情就此结束了。但就是有这么一些人,喜欢追根究底,本文作者周黎明,为了探究在太空中到底能不能见到长城,发邮件给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美籍华人求证,并将拍摄回来的照片又给测绘专家求证,在经过层层取证和调查之后,得出结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太空中是有可能看得见长城的。相比对结论的感概,更多的是对作者那种态度的敬佩。某些执着总是看着那么动人。
读库一直没有停刊,并且出了很多延伸的产品,看来张立宪是越做越大了。唯一的希望就是能继续保持这样的文章水准,能否值得读者花一个下午得到一些在报纸上、杂志上看不到的文章,听不到的观点,想不到的事实。保持初心不易,且行且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