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晋语与中原官话

晋语与中原官话

作者: 桂叶圣 | 来源:发表于2024-09-21 09:41 被阅读0次

老家在鹤壁,鹤壁的方言有晋语和中原官话两种。我们家乡恰好位于中间地带,我们使用的方言是这两个方言的混合体,词汇多同晋方言,也有少量中原官话。

方言调查是非常专业的事情,昨天看到了一篇《河南鹤壁市境内晋语与中原官话词汇比较研究》的硕士论文,作者杜艳杰。专业记录了,家乡很多方言。但也有些和我的认识不一致的地方。

中原官话和晋方言,大部分词汇是一样的,这些词汇略过不说,现在说一下不一样的。或者我们是用的方言和调查不一样的。

我的认识里,中原官话,词汇更接近现代普通话,所以,下面如果不说中原官话的调查结果,就是读音基本和调查表中的提示词汇一样。原始调查表中,注有国际音标,一来,手机大不出那些国际音标,二来我也看不懂。所以,只好用普通话中的音来拟方言。

  • 妻子,晋语叫“袖子”,中原官话是媳妇儿。我们那里以“袖子”为主,尤其是表示娶亲,说“娶袖子”。这话上初中时,还被语文老师吐槽,语文老师显然不是晋语区人。“袖子”做媳妇,不见什么书中有这些用过,猜测是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来的。
  • 结婚仪式,晋方言叫“典礼”,中原官话叫拜堂、成亲。我们那里说“典礼”。小学时学习课文《开国大典》,老师特意点出,新人结婚也叫典礼。
  • 舅妈,晋语叫“妗子”。《金瓶梅》中有“大妗子”。
  • 太阳,晋语读“老爷儿”,中原官话读“太阳”。这里转写错误,应该是“老阳儿”。太阳是阳气最多者,“太”也是表示阳过,“老”也是表示其过。《周易》有“老阳”的概念,但不指向太阳。《红楼梦》史湘云与丫鬟论阴阳,说到月亮也叫“老阴”,可以间接证明,转写应该为“老阳儿”。
  • 太阳强烈,鹤壁两种方言都说“毒”。但是表示太阳的词汇不同。
  • 顶风, 晋语是“迎风”,中原官话说逆风。这个结论值得怀疑。这不是特色词汇,我村两种说法都用。
  • 顺风,晋语为“顺风”,中原官话为“迎风”。这里显然是调查错误。中原官话和晋语在一个地方,如果这个词汇不会表示相反的意思。
  • 打雷,晋语为“忽雷”。我们村说打雷“响忽律”。《水浒传》朱贵外号“旱地忽律”,现在注释忽律为扬子鳄,不知依据何在。解为“忽雷”,“旱地忽律”就是“晴天霹雳”的晋语而已。
  • 闪电(动宾),晋语,“打忽闪”,电路不稳,灯光闪烁,也叫“忽闪”。
  • 晴天,晋语,“好天”。
  • 阴天,晋语,“天不好”。
  • 水田,晋语,水浇地。
  • 菜地,晋语,菜园子,园地。上学时有“学习园地”,曾很困惑,学习和“菜”到底是什么关系。
  • 冰锥,晋语,溜溜圪被儿,中原官话,冰尖。我们那里叫“冰溜子”。
  • 坡地,晋语,山坡啷。调查错误,啷是“上”的讹音。坡地,要么如中原官话说为“坡”,要么是“山坡”,“啷”是表示“上哪里去”的“上”,或者表示方位代词的“那”。口音上来说,“上”更接近。
  • 山头,晋语,山顶。中原官话,山尖。我村子依山而建,我家在最高处,小时去舅舅家,邻居逗我,问哪儿人?当日年幼口齿不清,不知说了什么,后来落下来“天底儿下”的笑料。难道当年我说的是“山巅”吗?
  • 浑水,晋语,腌臜水。中原官话,脏水。《水浒传》,有“腌臜”一词。脏,我村还说,厄囊、磕症。感觉自己被故意看对方贬低,会说对方是“厄囊人”。厄囊程度比磕症少弱。“厄囊”人的厄囊,与普通话中的“揶揄”意思相同。同样意思,听到山城区同学说“花椒人”。
  • 开水,晋语有滚水一说。
  • 完整砖,晋语,囫囵砖。成语“囫囵吞枣”。
  • 土块,晋语,土坷垃。小时候查字典,查到表示钻石重量的“克拉”一词,颇为惊讶。
  • 磁铁,晋语,吸铁石。调查认为,是晋语特有,我怀疑之。不知是晋语还是中原官话。
  • 地方,晋语,地张儿。鹤壁的确如此说,电视中看到的有说“地界儿”的。
  • 城里,晋语,城里头。“里头”,晋方言特色发言,字音“里兜”更准确。水里,也说“水里兜”。“头、兜”这里类似二话音的“儿”,无语意。
  • 端午节,晋语,五月端午。月在晋语中多读为业。
  • 去年,晋语,年个儿。“个儿”,晋语的特色读音。表示过去。昨天,叫“昨个儿”“夜个儿”。
  • 明年,晋语,过年。这应该是“过完年”的省语。
  • 大前年,晋语,大前年个儿。
  • 往年,晋语,原先,以前。中原官话,原来。
  • 后年,晋语,过唠年。这个说法,我表示怀疑。晋语说明年有“过了年”,这个“过唠年”,会不会是表示明年的“过了年”?
  • 年初,晋语,将过完年,才过完年。还可以说“刚过完年”。我们也说“年头”。
  • 年底,年根。连个方言都如此说。
  • 一个月,一个月。但一个连读为岳。调查这点标识的很准确。
  • 上个月,调查说读为上(一个)月。可能不准。口语中会是“上月”。不发“个”的音。
  • 后天,晋语“过唠明”。“唠”为了意。即“明天之后的一天”。
  • 大后天,晋语调查为“过后___”。我想大概是“过后个儿”。也说“过唠后”。都是“后天过后的那天”意思。
  • 次日,晋语,递__天。调查准确,但传写错,应该是“第二天”。“二”晋语不读er,读“棱儿”。“第二”,连读为“递棱儿”。
  • 步行,晋语“地奔儿”,中原官话“步行”。上初中,我到城郊的鹤壁第五中学读书,我自己普通话很差,方言重,一直有自卑心理。本地同学有次问我怎么回家的“地奔儿吗?”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疑惑不解,同学重复两三次后,换了“步行”这个词,我才明白。方言就是这样神奇,你难于料定某个词汇就一定是某个方言区的人说的。即使这个区的人说大部分都的那个方言词汇。
  • 种麦子,晋语,调查说为耩(jian)麦子。播种小麦用的农具叫耬。是用时,一人前拉,一人扶耬。扶耬的人,要左右晃动“耬”,使得麦种漏到地下。“耩”更多是晃动这个动作。
  • 种玉米,晋语,点玉茭,点玉蜀黍。中原官话,种玉米。初中课本收录《白毛女》片段有“玉蜀黍”一词。
  • 收玉米,晋语,掰玉茭,掰玉蜀黍。
  • 整地,晋语,拾掇地。拾掇,可用在多处,正像普通话的“收拾”,也可以“拾掇”某人一顿。
  • 割谷子,晋语,掐谷子。中原官话,收谷子。没注意这个词方言怎么说,可能就是说“掐”。因为我们那里收谷子程序为,掐掉或用剪刀减掉谷穗,完成收获。谷秆是秋收结束,小麦播种完成后,才去收拾。所以收谷子,用“掐”,只是收获了谷物的谷穗。
  • 浇粪,晋语,上粪,揽粪。
  • 赶集,晋语,集。中原官话,会。我村方言是“会”。
  • 电线杆,晋语,姓杆儿。中原官话,电线杆。我们村叫“线杆”。
  • 牛,晋语吘。
  • 棉花,晋语,花。我们村方言也是如此说。鲜花的花,读“花儿”。
  • 豇豆,晋语,中原官话,都读豇豆。我们那里叫菜豇。
  • 辣椒,晋语,有老椒一说。调研的细心。
  • 芫荽,晋语,芫(yan)荽。中原官话读香菜。芫荽说的更普遍,但是因为“芫”容易被读为元,所以多写为“香菜”。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芫荽没有对应的字。
  • 荆棘,晋语,圪针树,中原官话,酸枣树。我村都说,因为圪针树结的果实叫“酸枣”。但果实不说“圪针果”。
  • 甘蔗,晋语,甜圪档。记录正确。
  • 花生,落生。落要如落下之落。但“花生米”不是“落生米”。说“落生皮”。
  • 阉猪(动宾),调查没给晋语。我们村的说法是骟猪,或劁猪。
  • 阉过的猪,原文没调查,我村叫牙猪。尤其是阉过的公猪。还愿,上供比用牙猪。
  • 公猪,晋语,中原官话,调查都说公猪。我村说,种猪。
  • 下蛋,晋语,嬎fàn蛋。中原官话,下蛋。
  • 禽类交配,晋语,走窝子,打交儿。中原官话,压蛋。我村方言为,压蛋。
  • 蛇,晋语,皮条。中原官话,蛇,皮条。我村说长虫,蛇。《金圣叹点评水浒传》
    ,有“人为裸虫,虎为大虫,蛇为长虫。”
  • 斑鸠,吹圪都。中原官话,斑鸠。吹圪都,是何鸟,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个读音也可能不对,可能是催谷督。我村叫吹圪都的,我一直以为是野鸽子。
  • 鹧鸪,晋语,姑姑鹋。中原官话,布谷鸟。我村,有说姑姑鹋的。三声杜鹃,见声不讲鸟。
  • 蝙蝠,晋语,园鳖骨。我村读园颷了。
  • 蚯蚓,晋语,畜串。这个写的音准。
  • 壁虎,晋语,蝎虎子。我村读蝎虎了,或蝎虎律。以工作性质表示职业,也用“了”,比如照相了,教书了。小学毕业照时,同学喊照相师傅为“照相了”,班主任还批评不懂礼貌。书面语中多转为“的”少数也有人写为“嘞”。
  • 苍蝇,晋语,蝇子。中原官话,苍蝇。这显然是调研不准确,我们村,区分普通苍蝇,和绿头苍蝇。普通叫蝇子,绿头的叫苍蝇,或绿头苍蝇。
  • 灯蛾,两种方言都叫扑棱蛾
  • 蝴蝶,晋语叫扑棱蛾子。中原官话叫蝴蝶。这个记录准确。一般确实不区分,非区分才会说蝴蝶。
  • 晋语不区分乌龟和鳖,都叫老鳖。这不应该是语言的特点。实际上,怕是难以区分。骂人话中,“鳖孙,乌龟王八蛋”都用。
  • 青蛙,晋语,蛤蟆。中原官话,青蛙。我们那里说青妆。
  • 蟾蜍,两种方言都说为癞蛤蟆。我们那里说蛤蟆。
  • 水蛭,晋语,更斗虫。中原官话,马鳖。这个调查可能有误。更斗虫,我们那里说的是,孑孓。水蛭,同中原官话,叫马鳖。
  • 通条,晋语,火柱。中原官话,火棍。晋语,读音对,传写不对。当为火箸,《红楼梦》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凤姐用次拨火盆。
  • 海碗,晋语,洋磁碗。中原官话,大碗。洋磁碗,当是搪瓷锅的意思,大碗对。海碗,也有磁碗,小时候见过妈妈用其培育葫芦庙。后来就再没见过如此大的碗了。小说《小二黑结婚》,有“端着海碗”走到街上变吃饭边聊天的描述。
  • 酒杯,晋语,酒盅。
  • 瓢,晋语,瓢,中原官话,舀子。不对,瓢是瓢,舀子是舀子。瓢是葫芦对半分开。舀子就不一定是葫芦材质。塑料做的,也叫“舀子”。舀子尾部带勾,可以挂在水缸内的“舀子”叫,马勺,勺多为suo。这里“马”表示大,如“马蜂”之马。
  • 泔水,晋语,不净水,恶水。中原官话,脏水。晋语的恶水对。泔水为洗碗刷锅水,不是普通的脏水。剩菜剩饭,连同泔水一起收集,一般用来喂猪,洗脚,洗脸水,则直接倒掉的。
  • 碎布,晋语布圪零。记录准确。小时母亲那鞋底用。“圪陵”,田间隆其的土条较“圪陵”,布圪陵,是特指碎布条。块状的叫不圪蛋儿。“圪蛋儿”块状态物都可以用,常用的是“柿圪蛋”。“一圪蛋豆腐”。
  • 香/肥皂,晋语,胰子,肥皂。《红楼梦》有“胰子”。

相关文章

  • 安徽方言语音语汇之我见

    首先,安徽方言的具体分区比较复杂,安徽省内各方言可大致分为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四类汉语方言。官话区包括中原官话和...

  • 中原官话

    中原官话是中原民系的母语,汉语官话的一个分支,是以洛阳雅言为核心的中国历代标准音的基础上而逐渐形成和发展。 典型中...

  • 我与山西的不解之缘十六(曲沃)

    过年了,说说使山西人的发迹地,很多人都以为山西人的发迹地一定也说晋语,那就错了这里人说的是中原官话!曲沃,史称天府...

  • 官话与闲话

    平时撤个淡,侃大山,不说妙语连珠吧,也是信手拈来。一旦写起了八股文,官样文章,顿时语焉不详,不知所云。 看来,都是...

  • 晋南泽州南部方言

    因未学过音韵学,对古音不知,所以试究起就有困难。家乡的语音在历史上属于晋语,但更多属于中原语,与洛阳、新乡、焦作、...

  • 官话

    历史上,所谓“官话”,是怎么一回事呢?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在本地做官”的规则。 例如说,一...

  • 中原以北 晋善晋美

    初日谈 晋,这个字我非常喜欢,没有特别考究,是无理由的偏爱。对人可以爱屋及乌,但对一个汉字来说能做到这一点也算难得...

  • 布依语、西南官话和上海话在我这儿的融合

    一直想就西南官话词汇如何进入我的上海话口语体系进行一个简单的整理,因为血统的缘故,西南官话和布依语一直是断断续续传...

  • 《国语》之二十五

    《周语下》 单襄公论晋将有乱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chou)见,其语迂。郤至...

  • 请珍惜孩子和你“景”的时光

    作者:一言伟定 “景”字,本属于名词,大意为“风景”、“景色”。可在中原官话、北方方言(阜阳话)中往往属于动词或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晋语与中原官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gvz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