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发布《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走出求认可、求表扬、求支持的“小女孩”模式》一文后,有读者从后台发来消息:
若霞老师,您好。看了您若干文章,有共鸣。想请教您,为什么看了很多心理书,听了很多微课,做了十几次心理咨询,还是一如既往的有情绪就摔东西,怒吼。我今年35岁,就是您文中说的小女孩心态。希望您帮剖析,感谢。
正如我昨天在文章中提到的,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女性,包括很多年纪很大、早就做了妈妈甚至奶奶的女性,其内心深处依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求认可、求表扬、求支持的“小女孩”情结。
这位读者已经35岁,生活中很可能早就做了母亲,但还是一有情绪就“摔东西,怒吼”,一副长不大的“小女孩”模样。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在不遗余力地集体催眠女性:只有保持“小女孩”模样,才能成为人生赢家。
【02】
“英雄末路,美人迟暮”,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通常认为的人生最大悲哀。
从事实和逻辑上来说,这根本就是一句狗屁不通的胡话,然而却流传了那么多年,洗脑了无数女性。
英雄(男性)无用武之地,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当然令人惋惜。不过好在只要肯努力、不放弃、有担当,男性还是有很大可能性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避免“末路”的悲哀。在今天这个“平台+个体”方式越来越普遍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
而美人(女性)就不同了,只要老去,只要不再青春貌美,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而每一名女性,都不可避免地会老去、会青春不再——也就是说:女人无论怎么做,都避免不了人生失败的命运。
这简直是对所有女性,最为恶毒的诅咒。
在上海的相亲角,流传着这样的相女“标准” :娶妻如同买房,年轻就是地段好,漂亮就是户型好。女人一旦过了30岁,其他条件再好也只是个“郊区房”。
年轻漂亮,成了衡量女性唯一的标准。
难怪《白雪公主》里的王后,要一遍又一遍神经质地问:“镜子镜子,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
难怪那么多女性为了“扮嫰”,为了“抗衰老”,为了所谓的“少女感”,不惜在自己脸上、身上试验各种各样的产品、技术、手术,不惜花费无数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03】
除了将年轻貌美作为女性唯一的价值标签,社会对女性的集体催眠,还有更绝的一招——
从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开始,就通过各种童话、故事、戏剧、小说、影视……不厌其烦地告诉她:女人是感情的动物,为爱而生,为爱而死。你无需奋斗,也不必打拼,只需要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找到那个可以托付终身的 Mr. Right(对的人),就可以“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正如法国思想家西蒙娜·波伏娃在其划时代的著作《第二性》中所说:
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必须经由某个男人,我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这就是集体意识长时间、高密度、高强度对全体女性的洗脑。
以前,它表现为简单粗暴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现在,它表现为温情脉脉的:“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
什么样的人不能干净利落地从现在开始就直接走向自己的目标,而必须拐一个弯,经由别人才能实现呢?
当然是小孩子。
只有缺乏相应行为能力的小孩子,才不得不仰赖成年人的认可和供给,来满足自己的愿望。
所以,集体意识广泛同情美化的“痴情女”,社会传统大力推崇赞赏的“贤妻良母”,其实只是长不大的小女孩而已。
看清这一点,认真审视自己从小到大被教导的名词、概念、理论、信念、道理、说法、认为……是真正成长的开始。
【04】
我婆婆曾经多次向我抱怨一件事:退休后她很想去台湾玩一趟,单位里的老同事也组织过好几次台湾游,但每次都因为公公不愿意去而作罢。
这事儿慢慢就成了婆婆的一个心结,每次提起来都要怒气冲冲地数落公公半天。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问婆婆:“既然爸爸不愿意去,那您就一个人去玩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一起去呢?”
婆婆被我问得愣住了,估计是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有这种操作,半天才回过神来说:“别人都是老夫妻俩一起去玩,我一个人去不太好吧。”
我说:“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您想去台湾玩,那就直接去啊,又不是没钱,又不是走不动。爸爸不想去玩,您就让他在家呆着好了。”
这件事最后的结局是:公公婆婆一起开开心心去台湾玩了一趟。至于公公后来为什么改主意了,我没有再问,估计他应该是被婆婆“我一定要去,你不去我就一个人去”的气势给震慑住了吧。
这件事我一定要做,你同意我当然开心,你不同意我就一个人想办法完成。
当一个女人内在秉持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这样如虹的气势,这样百折不挠的心量,她才从一个需要经由父亲、老公、领导……认可和支持才能有所行动的“小女孩”,真正成长为一个自我负责的成年人。
【05】
2006年3月,我刚从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调到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不久,就在全国高校率先开设了职业咨询室,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对一”生涯规划与求职技巧咨询辅导。
2012年12月,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2]11号)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加快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指导。”
2015年初,鉴于这项工作已经整整开展十年,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大量咨询辅导案例,其中26篇公开发表并被中国知网收录,我想将它们结集成册出版。我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既可以对学校十年来的职业咨询工作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和经验总结,也可以为其他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尽管我前后申请过几次,这件事却始终没有得到领导的批准,书籍出版所需的经费也一直没有着落。为此,我非常沮丧,一度想放弃。
老公知道后,问我:“这事重不重要?你想不想做?”
我说:“重要,我很想做,但领导就是不批,也不给经费。”
老公又问:“需要多少钱?领导不给这笔钱,你能想办法筹集到吗?”
我愣住了,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还可以这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做事情!
接下来的进展比我想象的顺利得多:我很快就组建起了21人的编委会,众筹到了书籍出版所需的费用,并于2015年9月顺利出版了《对话前程——职业咨询案例精选集》一书。
还是那句话:这件事我一定要做,你同意我当然开心,你不同意我就一个人想办法完成。
当一个女人内在秉持着这样坚定的信念,这样如虹的气势,这样百折不挠的心量,当她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一分一秒也不消耗在等待和幻想中,一分一秒也不浪费在牢骚和抱怨中,她才从一个需要经由父亲、老公、领导……认可和支持才能有所行动的“小女孩”,真正成长为一个自我负责的成年人。
【06】
行文至此,我想我可以回答那位读者的问题了:35岁了还是“小女孩”心态,看书听课做咨询都改变不了,为什么?怎么破?
因为你还在等待一个人来点拨你、帮助你、拯救你,你没有直接像一个成年人一样去做事,去行动啊!
看书听课做咨询当然很好,但如果陷入其中成为书呆子、课虫、咨询油子,在我看来,实质上是对真正的个人成长的一种逃避:因为直面自己的问题太痛苦了,直接去行动太难了,所以忙着看书听课做咨询,装出一副“我一直在积极成长自己”的样子。
从当下、此刻开始,拒绝所有集体意识对女性的催眠,告诉自己:美丽,是一个人活出自己后由内向外绽放的光芒,和年龄无关,和长相无关。
从当下、此刻开始,直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过自己想要的人生,一分一秒也不要消耗在等待和幻想中,一分一秒也不要浪费在牢骚和抱怨中:
喜欢花,不用等着男友或老公送,经常给自己买一些,有钱就买一大把,没钱就少买几枝;
喜欢旅行,不必强求老公或男友陪,自己规划好线路、行程,筹集好路费,有钱就富游,没钱就穷玩;
爱美,那就自己想办法多挣点钱,或是多攒一段时间的钱,买下那件心水很久的漂亮衣服;
想出书,那就坚持写;想减肥,那就少吃多动;想升职,那就在工作中多动脑多承担;想挣大钱,那就学会像有钱人一样思考和做事……
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幸福,对于真正成年的女性来说,从来就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和年龄无关,和长相无关,更和是否遇得到那位 Mr. Right(对的人),无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