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长为一次错误判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拒收了一对看上去衣衫褴褛老夫妇的捐赠,世界因此多了一所斯坦福大学。我也有一些遗憾的事再也没有办法弥补了。
父亲旧汗衫没了
中秋国庆双节,父母健在的人们,纷纷从四面八方奔向父母居住的地方。我父亲去世十年了,母亲现在和我住在一起。
当年,父亲被错定为“坏分子”遣送在原籍劳动。他有一件汗衫,雪白的,淌汗后也舍不得洗,只是在太阳底下晾干,害怕洗黑了。穿了多少年,他也舍不得扔,一个洞连着一个洞,穿出去真是丢人,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把它扔了。
父亲发现后非常生气,他说汗衫是全棉的,穿着舒服;再有就是还能穿呢,扔了多可惜;还强调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慢慢地就会成为依赖。他说的习惯引起我的共鸣,人人都有的某种习惯癖好。
自从那年我扔掉了父亲的那条旧汗衫后,我对旧衣物似乎有了更多的眷念,我的衣服都是穿旧了很久也不愿意淘汰,这可能也是一种对父母的眷恋,更是一种后悔,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追悔莫及的后悔。
学生一等奖没了
1999年底,在江苏高校好新闻评比中,徐长波同学的《那一声湘音哟……》诗歌,小组初评为一等奖。复议时,有评委指出,去年我校就有一篇文学作品获得一等奖,今年是否考虑其他学校,我力争无效,于是作品就变成了二等奖。那评委老师安慰说,学生以后还有很多机会。其实机会失去了,就失去了,第二年申报,为了平衡,让更多同学获奖,也不会再推荐徐长波同学作品了。这件事我一直没有说出来,每次看到徐长波、卢新元这对校园好兄弟结伴来到编辑部,我都觉得欠他们的。
后来,在《忆校报》的文章中,我终于把这件事写了出来,徐长波同学也看到了这篇文章,还在微信群里转发了,我的遗憾似乎有所减弱。
头版头条没争上
在我做校报编辑的十几年中,一直坚持对外投稿,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也发过不少稿件。人总是有追求的,总想着不断创造历史。新闻宣传工作长了,就给自己定了大目标,争取在《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发表一篇报道我校的稿子。
目标既定,关键看行动。靠自己是完成不了这项任务的,只有借助于外力。中国教育报江苏记者站,每年在《中国教育报》能发15篇左右,江苏高校有70多所本科院校,十年左右的时间,理论上我校可以发一篇。当然要有时机,要有切入点。
时机来了,2018年12月25日,淮阴师范学院申报的《周恩来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可能很多人知道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其实,还有一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也很了不起,它和前面三项并称为我国四大国家级奖励。其他三个奖项是每年评选一次,唯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4年评选一次,它是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一项国家级奖励,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里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含金量最高。这就有了头版头条的由头。之前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过学校创办周恩来班的故事。这次终于有标志性的成果了。我利用一个寒假的时间,撰写了一篇深度报道,发给中国教育报江苏记者站赵站长,他同意到我校现场采访,这就说明他认可了我的稿子。可惜的是,学校一位校领导出了桃色新闻,党委书记说不便接受记者采访,头版头条没了。
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男人在人生的长河中,总得经历各种激流险滩,遗憾也是一种美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