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人认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人们交谈中,经常会对事物产生一些看法、观念,产生了喜、恶等情感,因此也就有了一些倾向性行为。我们暂且将这些称为有态度的意识。当这些有态度的意识和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或者受到外界的阻碍而无法达成一致时,将触发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本能-恐惧。人们为了缓解恐惧、焦虑、痛苦等这些负面情绪,常常采取战-逃反应的应对策略,这即是今天要讨论的-停滞的意识。
我们要讨论一件事情,就要先对其事进行假设,构建好理论框架结构,再根据理论框架结构去讨论、认识事物。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节省我们的精力、时间。例如:我们学习开车。开始时我们是什么都不会的,也没有先入为主理论框架结构,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就构建出一套理论框架结构。我们知道刹车是什么?油门是什么?方向盘又是什么?以据这些理论框架结构我们就能开车上路。当然这些理论框架结构在将来,也会成为开别的什么交通工具的理论框架结构(例如:开火车,开飞机)。这便是我们的认知模型。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断地构建认知模式,当然我们现在的认知模式也是从以前生活中构建出来的,早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开始构建认知模型了,并在以后依据这些认知模型去学习新的事物。
我们与人交流,常常会持某种认知模型,并以此旦生出某些意识倾向,并根据意识倾向试图推理出一些结论。当推理出结论这个过程遇到阻碍不能前进,就停滞下来。有些人处理停滞的意识用前面讲到的战-逃反应模式;有些人则积极思考新的应对策略;有些人则思考对方的观点,站在对方的角变推理其论据,吸收有用的观点。长期使用这些不同的应对策略造成了人思维上的变化,有些人变得固执、悲观,有些则变得积极、乐观;有些思维迟缓,有些则思维敏捷;有些思维片面、狭隘,有些则思维全面、广泛;有些只看得到自己,有些则可以看到对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