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见笑。若说单就学习唐诗或许文学类而言,我认为缺的只是一个词“语感”,无法感同身受,实则就是敏感度的缺失。
现代人确实无法感受诸多往圣先贤,或者汉唐盛世的诗人的佳作,若有,必也只是只言片语,聊以慰藉而已,若有所感触,内心深有体会,才会有所谓的共鸣之处,就好比可遇不可求的事,后海有树的院子,夏代有工的玉,此时此刻的云,此刻静默的你自己……
一切景语皆情语,睹物思人也好,触景深情也罢,便也加入自己的一丝见解,如果要强行理解,也是不是不可以——作为工具人的工具书,借用文字或者学者的研究,也可略知一二。现阶段,作为语文的学习,除了英语必要的听说读写,我认为语文也是需要听说读写相结合,现阶段,除借助朗读者或者声音录制者的感悟来体验,结合插图与注释来学习与感悟,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必要的一步,进而读中悟,悟中读,确实能达到一定的领悟能力。
这方面,估计现在的语文教学屡见不鲜,自然先看老师的语文功底如何,对诗的领悟能力又到几何,毕竟老师得有一桶水,方可给到每个学生一碗水,不仅如此。还得担心他们是否端得平,拿得稳,顺利喝得到水……能否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那么,公开课的筹备我认为是必要的,日常课程犹如家常课,它与展示课毕竟有所不同,借用考试的一句话“平常考试如高考,高考考试如平常”,我想,此时的学生遇到好老师,那是一大幸事,老师遇学生,也是一大幸事,彼此惺惺相惜些。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有时候也相信潜移默化比疾风骤雨来得好。打好基础,掌握好学习方法,或许很多老师们能教给我们的不多,只求我们能在往后的学习中能运用到就好。
“语感”之谬论与高楼思妇的小谈那么,人生与学习的三大境界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谈谈,学习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学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那也许只有大彻大悟,才有所收获。
近日,谈及乐府诗中高楼与思妇分不开,我倒是有些腹诽,如李白的《关山月》中:“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又或者曹植的《七哀诗》中“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我认为不是不好,各有各的好,但是呢,若为思妇,我倒喜欢“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句,那是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愁思,是入骨相思知不知;知道吗,良人肯定不知道,只知惟愿佳人共相思。佳人哟,那是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患得患失,担惊受怕的多,为伊消得人憔悴,那是日渐消瘦而不自知,只道“衣带渐宽终不悔”,这时候的征夫在外,也是幸福的;而征夫看到的,估计就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可也总是含蓄的。我想,这样的回应有时候才是有意义的。总不能单相思,那样太苦了,毕竟现在的人太懂事了,擦干眼泪,依旧忙着自己的事,一忙起来,哪来那么多的矫情可言,有也是你闲得慌。
而汉唐以来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确实也有其自信可言,他会认为不是我不好,朝廷不任用我也不见得就是黑暗,估计是我命不好,生不逢时,那么我建议,那就“我命由我不由天”,保有你的贵族气,不同流合污,也不随波逐流,想必也跟木槿一样,也是想有“山山而川,潺潺成镜,温温吞吞的生活。温温吞吞地生活。”温吞啊,其实糊涂得很。不然另谋高就也好,自己给自己满满的幸福感与安全感才是最重要,不然迂回着曲线救国也行。可要我说,明清时期的士人,就没这样过,明清时期不一般,他思考的必然是社会大背景下允许他思考的:一,若不是“天生有才必有用”估计我真的不是读书的料,二,科举制度是否公正?有无徇私舞弊?怎么办,天生傲骨,空余恨?从此,“此恨绵绵无绝期”。三,只要让我看重,当牛做马,任你差遣也好……当然,以上所谈,生活皆有影子可寻,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语感”之谬论与高楼思妇的小谈所以呀,若为高楼,那就“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或者“西北有高楼”故此“孔雀东南飞”之类……总是选择自己愿意接受的,说是信息选择偏见也行,这时代,我想还是允许有自己的一些小想法的。如果说这出自《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由老子提出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种美学观念,意在推崇自然的、而非人为的美。是不错,那么如果我告诉你,回头给你的孩子取名:某大象,如何?高雅得很,可是,也不见得买你的账,大家也是欣赏不来。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