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公冶长》第26章——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消文】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说:“我愿意自己的车马、皮衣,和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令他人劳苦。”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听老师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老年人能安,朋友之间能信,年幼的人能得到照顾。”
【定位】这章是论语中比较著名的一章。颜渊是孔门最有能力传承心法的弟子,子路是和孔子最亲近的弟子,因此这三人相互坦露心声、把自己的志向和盘托出,就很不一般了。《朱子语类》中说,朱子和弟子探讨这一章的含意,足足用了七千多字的篇幅,可见本章在儒门修心上是有一个样板的重要性。
【结构】那么,师弟三人的理想究竟内涵如何?有怎样的内在关系?是否暗含了某种修德次第?《朱子集注》引程子说:“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就提示我们,师弟三人的志向虽然表面上不一样,实际上却都是趋向于仁的修道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本章展现出的正是孔子、颜渊和子路的修仁功夫所呈现出的不同境界。
【详解】我们看原文:“颜渊、季路侍。”邢疏上说“卑在尊旁曰侍。” “颜渊、季路侍”这五个字,勾勒出了孔门师弟相处的日常,尊师守礼又温暖亲近。子曰:“盍各言尔志?”朱熹《论语集注》上说“盍,就是何不……呢。” 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呢? 中国古代人一般不轻易询问别人的志向,比如曹操在酒宴上试探刘备的志向,说:“你觉得天下谁是英雄?”刘备就吓得够呛。但师徒关系、老师问弟子显然是可以的。虽然如此,孔子还是先说个“何不”,意思是:你们可以答,也可以不回答。这个“盍”字就透露出孔子待弟子宽厚。
《论语》里“志”这个字在出现了17 次。在儒家看来,“匹夫之志”重于“三军之帅”。因为求仁修德的动力源泉,以及在求仁的过程中对道德的坚守、对欲望的控制和对利益的掌控,这些都在于你内心有没有真实地对“志于仁”的笃厚的追求。孔子说:“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呢?” 性急的子路就首先表态了,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车马衣裘”是古时的成语,“轻”字,据说是宋人误加上去的。“敝”就是破败。子路说:“愿我的车、马、衣服、皮衣,与朋友共享,用坏了,没有憾恨。”皇疏上说:“子路性决(子路这个人个性决,就是果断),言朋友有通财(通财就是朋友之间缺钱的时候有相互帮忙的义务,子路有这个义气),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钱穆先生说:“车马衣裘,常所服用,物虽微,易较彼我;子路心体廓然,较之与朋友通财,更进一层。”意思是此处子路的心性特点不在于他能通财,而在于他“心体廓然”,心体廓然比与朋友通财更可贵。很多学者在注解这一章也都提到“廓然”这个词,“廓然”就是远大、空旷、寂静,就是阻碍尽除的意思,是说子路在心性上有这样的境界,他不被身外之物所牵绊。《朱子语类》上有人也表示疑问:“车马轻裘与朋友共,亦常人所能为之事。子路举此而言,却似有车马衣裘为重之意,莫与气象煞辽绝否?”曰:“固则是。”(朱子回答说:本来如此)“只是如今人自有一等鄙吝者,直是计较及于父子骨肉之间,或有外面勉强而中心不然者,岂可与子路同日而语!”这怎么可以跟子路同日而语呢!“子路气象,非富贵所能动矣。”子路是富贵不能动其心了。
我们看《论语》里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这就能看出对外在的物质欲望,子路是不动其心的,他的内在是非常有功夫的。《松阳讲义》上说“子路车马轻裘,与豪侠不同。豪侠轻财好施,从义气来。子路从义理来,见朋友与我痛痒相关,车马轻裘自不足惜,是万物一体之怀也。”子路的车马衣裘不是义气用事,他在心性上能够体会到朋友的痛痒是和自己相关的,因此自己的就是朋友的,这是他求仁所致。《论语集说》上说:“子路求仁者也,故能克其私于衣服车马之间。”
那么,追求仁德和物质上的不私己有什么关系呢?《读四书丛说》许谦引南宋著名理学家张南轩先生谓“人之不仁,病于有己。故虽衣服饮食之间,此意未尝不存。人执着于私我,则人我隔限,心境偏狭不能廓然体仁。故子路于日用上除去私狭气象,廓然同人,则其他亦无往而不宏广矣。” 张南轩先生说:“子路盖欲先去其私于车马之间,其志可谓笃,而用功亦实。”子路能克制私心,与朋友共财,这证明他求仁的志向是非常笃厚的、他用的功夫也是非常实在的。
【颜子】南宋学者真德秀说:“学者且当学子路,必忘私乃可进步。不然,物我之见,横于胸中,如蟊贼,如戈戟。安能不伐不施如颜子乎?况圣人乎?”《朱子语类》说,有些人看颜子,他都觉得低了,可是你观察他实际行为,“且如今人有些小物事,有个好恶,自定去把了好底,却把不好底与人。这般意思如何得开阔?这般在学者,正宜用工。”你要学就是要在这些琐屑小事上下功夫,“渐渐克去,便是求仁工夫。”在这些小事上,逐渐地破除自己的私意,这就是求仁的功夫。因此,能舍物这就是孔门修仁的一个很真切、很踏实的一个阶梯。这就像大乘佛法中六度当中第一度是布施,然后才是持戒、忍辱、精进等。对于身外财物的舍弃与超越,正是超越内在私己的一个前提。也正是我们该用功的地方。
张南轩先生说:“学者有志于仁,则子路之事亦不可乎,要当如此用力,然后颜子之事可以驯致,若慕高远,而忽卑近,则妄意躐等,终身无所成就而已耳。”所以,高远的志向得有一个踏实的起步和清晰稳固的阶梯,否则就会流于虚狂。没有志向的不谈,有志于学仁的学者,子路的克私,正是我们要实实在在去学去做的。如果好高骛远,忽视了在物质上的克私,就会扰乱修学次第,最后终身无所成就。
(注: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频稍有出入。)
思考题:
1.师弟三人的理想究竟内涵如何?有怎样的内在关系?是否暗含了某种修德次第?
《朱子集注》引程子说:“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这就提示我们,师弟三人的志向虽然表面上不一样,实际上却都是趋向于仁的修道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本章展现出的正是孔子、颜渊和子路的修仁功夫所呈现出的不同境界。
2.追求仁德和物质上的不私己有什么关系呢?
《读四书丛说》许谦引南宋著名理学家张南轩先生谓“人之不仁,病于有己。故虽衣服饮食之间,此意未尝不存。人执着于私我,则人我隔限,心境偏狭不能廓然体仁。故子路于日用上除去私狭气象,廓然同人,则其他亦无往而不宏广矣。” 张南轩先生说:“子路盖欲先去其私于车马之间,其志可谓笃,而用功亦实。”子路能克制私心,与朋友共财,这证明他求仁的志向是非常笃厚的、他用的功夫也是非常实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