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解析哲思《论语》学习
正解《论语》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论语·公冶长第

正解《论语》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论语·公冶长第

作者: 小东西爬虫佛源起身华世国学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11:19 被阅读42次

    正解《论语》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论语·公冶长第五》四

    2017-09-24名嘉汇

    《论语·公冶长第五》四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中国文化很不崇尚言谈巧辩的人,无论儒家,还是道家,佛家更不用说了,为什么?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巧言善辩,说明我们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知识丰富,这样难道不好吗?是有些奇怪了。难道我们中国文化要反其道而行之吗?

    孔子说“雍(仲弓)也简”,说“回(颜回)也如愚”,说“参(曾参)也鲁”,这些人好像都不怎么很会说话。或许孔子早立下了一个训诫:“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一》)这样看来,巧言与行仁之间,的确有一些必然的冲突。

    仁,追求的是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于外的是一种和善、同情和具体的为善行为,所以孔子的学问,一则追求自我的内心修养,二则力求现实的践行。可以看出,这两者,都不需要很多的说辞,更不需要华丽的巧辩。或者说,言语说话,对于行仁来说,是比较次要的事情。所以,有些人评价孔子的学生冉仲弓,说他只知道仁,而不会说话,没什么口才,有些讥讽他是个笨蛋的意思,孔子自然不答应了,认为那些言多的人,从长久来看,不仅会出现很多过失,而且最终会遭到别人的厌烦,甚至憎恶。可是,大家想想,无论古今,社会上都是比较信奉言辞巧辩的。在春秋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所谓纵横家、小说家等流派,而阴阳家被众人推崇,也多是靠一张嘴说天道地,谶纬祸福。现代社会,更是需要这些能言善辩之人,只会做事不善于表达的人,终究是不吃香。原来有句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现在可要改改了,别人不知道,即使再好,也卖不出去啊。

    不过,说话有个能说、会说、说得好听之分,还有个真、假之分。我们说话,是为了表达,说出一些想法,告诉一些信息,而说话的修养和艺术,则是为了说得清楚、得体、有意味。可在现实中,有些能说会道、能言善辩者,逐渐丢掉了这些根本,把说得漂亮、好听,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这样就渐渐忽略掉了内容的真实,情感的真实,最终将说话变成了骗人的工具。而

    大部分人,不太善于用脑袋思考,而是喜欢张着耳朵听,睁着眼睛看,听到了就以为有,看到了就认为真。这就更加助长了那些会说话的人,靠着能言善辩、巧言令色,大行骗人之术,攫取他人钱财

    ,更有甚者,便妖言惑众,造谣生事,危害一方。所以,孔子很早就对能言善辩者保持警惕,并让他的学生尽量把精力放在“仁”的践行和修为上,而不要去追求美丽的说辞和善辩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去顺从自己的耳目之欲,让欲望迷惑和掩盖了我们清净和善良的心。

    用耳朵多听,不如用心仔细体会;用眼睛多看,不如用脑认真思考。孔子说,像仲弓这样的人,不管他是否做到了仁,但能做到“不佞”,也算可以了,即配做我的学生了。可见,少说话,多做事,也是很难办到的啊!

    世海于公历2017年9月21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解《论语》第十二:口才好,不一定是好事!——​《论语·公冶长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rk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