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读者》读书笔记

作者: 浪里行舟 | 来源:发表于2016-12-18 16:25 被阅读46次

    除了爱情, 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爱情, 也没法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越读者》
    阅读的诸多好处:
    每一本书都可能是一道窗户,改变我们对世界观望的方向;或是一道门户,改变我们人生真正走出去的方向。有了阅读的“窗户”与“门户”,又有因此起而行的行动,人生可能的走向,因而丰富起来。“读书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该读些什么书要依了生活来决定选择”。
    如果你不愿意不断地给自己新的刺激,那么,就会固执于自己的做法,使自己的视野变窄。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成功经验积累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会愈加固执己见,无法接受新事物的倾向也会变得更强,而人在这时也就完全停止了成长。
    多读书具有防止思想偏差的功能

    为什么要做越读者:只有懂得超越界限的读者,才能尽享广阔天地里一切丰饶,否则,局限于既有的习惯与观念,只能茫然不知所措,就像原始人一样,“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陷入为同一食物争抢不已,却对环绕四周的丰富食源视而不见如千万只多汁多肉动物,不仅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而且超出了他们想象)
    理想的阅读过程
    (从广博到精深,从精深再到广博)
    ⑴小学:建立充分的识字能力与自己的阅读基本能力
    ⑵中学:开始随意而广泛的阅读探索,然后由其中发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决定进大学攻读相关的科系(回想高考填志愿时懵懵懂懂,误入反感的机械行业)
    ⑶大学:主修科系是建一条专门的阅读门径,选修及旁听则建立间接但辅助的广博
    ⑷走上社会后:自修教育,则沿着已经开好的途径继续向前开拓,还随机遭遇一些意外的奇花异草,让自己左右逢源,另辟蹊径。
    如此,不但路程越走越宽,在知识这座密林里可以通畅的路也越来越多。
    一. 阅读与饮食
    看完此书觉得阅读确实是如此有趣的事情,书中把不同类型地读物阅读比作当饮食来谈,深有共鸣,我们应该像饮食一样对待阅读,做到各方面营养均衡。
    如文中提到,如果把阅读当饮食来看,不妨先看看饮食是如何分类的。日常饮食,不外四种:
    第一种,是主食,像白饭、炒饭、炒面、水饺、馒头等等,让我们吃饱。很多人是不吃主食没有饱足感的。  
    第二种,是美食,像鱼、虾、牛排、大闸蟹等等,给我们补充蛋白质的高营养食物。  
    第三种,是蔬菜水果,帮助我们消化,吸收纤维质。  
    第四种,是甜食,像饭后的蛋糕、冰淇淋,或日常的糖果、零食等等。

    阅读,这种给头脑的饮食,也可以分成四种: 
    第一种阅读,是为了寻求人生在职业、工作、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一些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这一类很像是让我们有饱足感的主食。主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生存需求的阅读“。主食阅读有饱足感,才能让他们获得体力去继续工作。但单一的主食阅读,一来容易营养不良,二来错过了太多其他阅读美味的可能  
    第二种阅读的特质,不求针对你人生的现实问题,提出直接的解决之道,然而,却可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看来间接,但是却非常根本的方向,思考这些问题或现象的本质是什么。这种阅读是在帮助我们体会人类生命深处的共鸣,思想深处的结晶。美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思想需求的阅读”。一般隐藏得比较深难读懂,需要耐心精读,慢慢消化。(哲学、宗教、文学、历史、艺术、科学等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
    第三种阅读,是为了帮助我们查证阅读过程中不了解的字义、语义、典故与出处,而进行的阅读,很像是饮食里的蔬菜、水果。蔬果阅读,又可以称之为“工具需求的阅读”。
    第四种阅读,和前面三种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一定的目的,不为了寻求现实问题的直接解决之道,不为了寻找思想的结晶,也不为了参考或查证,阅读就是为了娱乐、消遣,是一种休闲活动,很像是饮食里的甜食,或零食,追求的就是口感。甜食阅读,又可以称之为“休闲需求的阅读”。常会背上浪费时间的罪名。

    不论你如何定义自己的四种饮食分类,不要忘记两件事:
    总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种分类。
    饮食的重要,贵在均衡。不论你个人如何区分四类饮食,区分之后,总要维持均衡的吸收。

    教科书是维生素,补习班则是提供大量类固醇与兴奋剂的轰趴。教科书专为学习而编,所记载的只是各种学科的大纲。
    二. 读书方法
    1、陶渊明“不求甚解”,诸葛亮“观其大略”,朱熹“熟读精思”,如其说是三个人不同的风格,不如说是三种不同的方法,运用在不同的书上。
    2、苏东坡读《汉书》:先列出五个主题,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去读。第一遍专门只读和治理之道有关的所有内容,第二遍专门研读其中的人物,第三遍官制,第四遍兵法,第五遍货财,如此每读一遍,专门针对一个主题全面搜罗,对其他主题则视若无睹,多读个几遍下来就融会贯通,每个主题就都很精通了。
    美食类蔬果类:熟读精思,一遍两遍三遍地读。(尤其是思想深邃的经典涵盖的方面既深又广)
    甜食类:不求甚解。
    主食类:观其大略
    八面受敌法:用于复杂又深奥的书;当主题阅读使用
    三. 检验有没有读懂书----不能看笔记,可以自然而然地把这些事情讲出来,写出来
    如果一下子就懂,就明白了,那你又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清朝康熙年间的李光地说:“……人于书有一见便晓者,天下之弃材也。……读书从勤苦中得些滋味,自然不肯放下。往往见人家子弟,一见便晓,多无成就。”昔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
    四. 主题阅读没那么深奥
    要有“某个问题或疑惑激发你强烈的好奇”,明确阅读目的or阅读主题。
    要“同时阅读许多种书籍,参考许多资料,找出一个答案”,归纳不同作者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及共同点
    掌握阅读的重点和效率,知道哪本书是你全书全书读完,哪些书可以先只读一个章节,哪些书可以先读一个段落,哪些书可以先放到一边。在网上查资料,要明白哪些只是引向其他线索的杂讯,哪些是书籍里也不及收录的新发现与新资料,可以最先或最后来读。
    靠强烈的自我约束抽出持续的“整款”时间来进行主题阅读。

    人生是一个大圆的话,阅读是能使这个大圆圆满的很重要的一环,但绝不是唯一的一环。
    笛卡儿认为,所谓的“智慧”,“指的并不只是处事审慎,而是精通人能知道的一切事情,以处理生活、保持健康和发明各种技艺”
    任何一种看法,只要我能够想像到有一点可疑之处,就应该把它当作绝对虚假的抛掉”,因此,思考最重要的是“怀疑”。所以,“我思故我在”里的“思”,不是别的,是“怀疑”。
    笛卡儿谈了谈他的四个方法,原话就清楚明白,真的是“谈谈”:
    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
    第二条: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英文译本中则强调切分的“部分”越多越好。)
    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复查,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五. 经典和fashion:
    经典:过去时间里、各个知识领域里最顶尖的人物留下来的思想结晶。
    fashion:当代各行各业顶尖的人的创作成果。
    六. 开出第一条路(专门学问|专门阅读兴趣)
    知识是一座密林,网络的出现,使得密林更加深邃。一个想要探索这座密林的人,总免不了下列的挑战:
    能在密林中开出一条路
    能随机采撷些奇花异草,却又不至于妨碍到自己的开路工作
    逐渐能对这座密林的全貌有所了解

    这三件事,一定要先做到第一点,也就是开出第一条路,其他两件才有可能。
    在开出第一条路之前,博只是散漫;专只是狭隘。(以教育学为中心,开展与其相关的阅读计划)
    七. 怎么找到你的专门阅读兴趣?
    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阅读题目。题目尽量不要大,如哲学、心理学的,而要小,如做爱、飞机、咖啡。
    搜罗与阅读主题相关的经典书籍二十本左右,用“深思熟虑”的方法仔细阅读其中最经典的两本书,其余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方法来阅读。(了解任何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二十来本经典书籍就够了)
    根据经典书籍的后面的索引和参考书目,搭配相关的网站,就知道接下来应该继续阅读的书种。
    不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到这个阶段,还是在接下来的过程,最好认识(至少)一位可以这个题目上给你一点引路、印证的人。不时跟他请教一下。
    设定时间表,逐步收集阅读四五十种书,涵盖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个方面。(丰子恺:要获得一种知识,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每日切实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
    除了书籍外,从网上收集与这个题目相关的重要整理及讨论资料。收集要从古至今、从中国到世界,包含你能使用的各种语言。
    分引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深思”、“八面作战”四个方法,把这些书籍与网页做个整理与吸收。可以先就各种书,再就这个主题领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
    然后,到了要给自己验收的时候。找一家最信赖的书店(当地没有就去外地),来到他们的图书馆区,站到你集中精力阅读的题目的分类立柜前,浏览一遍架子上的书种。使用类似于第九点检查立柜的方法,说得出他们立柜的缺点在哪,少了哪些应该摆的书,以及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书店,就找当初的引路人(或第三人)来印证一下。
    接着,去找这个领域里,大家公认当代研究最顶端的几个人的最新文章或书籍,看看他们所说的,是否你都已经明白,你所思考的,是否已经可以和他们交流。

    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算是有了一个“专门的阅读兴趣”,好像在密林中开出了第一条通到了溪边汲水点的路。
    第一条路没开出来之前,你在密林中的探索,困顿不前之后,终究会力尽而竭。 第一桶金没有赚到之前,你的财富累积,只是零星有限。
    阅读也是如此。没有开出第一条路,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没有开出第一条路之前,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狭窄的阅读。
    八. 新层次与新领域
    在阅读的阶梯上,要有一定的高度的眼界和认知,以防原地打转。尝试往前跨一步、往旁跨一步的挑战。往前跨一步,进入新层次;往旁跨一步,进入新领域。往前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深奥而不愿意碰触的方向走一步。
    如:本来爱读小说,就跨一步接触一下文学批评与理论。(阿诺德·贝内特:“要想陪练心智最重要的关键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也因为会吃力,千万不要又就此放弃。即使看不懂的书,也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 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
    如:研究美术的人,往人类学或神话学跨一步;研究经济学的人,往法律或政治学跨一步;研究医学的人,往生物学或神学跨一步。(胡适:“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想要读佛家唯识宗的书,最好多读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无论读什么书总要多配几幅眼镜。”)

    九. 阅读的七道阶梯 :
    在知识密林里,随着阶梯越登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密林的范围、深远、景致,也都随着越来越清楚,终至一切尽在眼下。
    你关心、思考,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因此,你会寻找健康、美丽、求学、考试、企管与工作knowhow、职业工作能力需求、理财、休闲、旅游、励志这些主题来阅读。
    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因此,你会寻找爱情、婚 姻、亲子、心理、居家、烹饪这些主题来阅读。
    你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因此你会寻找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图、 音乐、建筑等主题来阅读的。
    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一个只读文学的人,开始对政治、社会、法律、经济、伦理这些题目感兴趣。大至思考社会的运作机制,了解社会的硬体与软体规划;小至思考一个组织如何遵行制度规章运作。这一道及其重要,是上下三道的分水岭。
    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懂得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后,才能开始懂得欣赏政治、宗教、意识形态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行为之美。这时才会看到一些特立独行、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甚至所喜)的人物传记,有什么阅读的需要,有什么参考的价值。上不到这一道阶梯,我们喜欢看的传记,总超脱不了富豪与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奋斗于病魔或艰苦环境的人物的光明美德。但是,阅读能让我们看到的美好,远不止这些。
    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的美好。你不只在自己始终擅长、钻研的知识领域外,至少能再深入钻研另一个知识领域,并且可以体会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相互激荡、相互滋生的美好。知识,在你面前交织成一片绵密无比的光网。光网上每一条线或每一个光点,都逐渐相互沟通。你可以随意从任何一个角度提起 知识光网,任意挥舞。
    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蕴含于也超脱于一切阅读。学习知识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智慧。

    十. 建立个人知识架构
    读者如果要像一个博士一般研读,可以通过网络,设法了解哪些书是某一研究领域的必读书,再定出自己的研究主题。虽然没有正式的指导教授,但可以从网络上查到哪些学者是该领域有影响的人。阅读这些学者的著作以及其中讨论到的其他著作。
    十一.喜欢的句子:
    买书的理性:最好不要买你不会立即阅读的书。欲望之所以为欲望,又是因为它永不会消失。
    要求读书人记住他所读过的一切东西,就像要求一个人把他吃过的东西都存储在体内一样的荒谬----叔本华
    诗、小说是感性的事。从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点是哲学。哲学追求一层比一层更深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极致。
    人生就像走阶梯,每一阶梯都有每一阶梯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随着人类文明与进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阅读条件与环境越来越丰厚,我们对“文盲”的定义应该也不断更新、标准也应该不断提高(只读那种智力低弱的读物)
    挑书:可以从真心喜欢书背后的参考书目,或者是文中提及的书找来阅读
    经典是将当代的噪音贬谪为嗡嗡作响的背景之作品,不过经典也需要这些噪音才能存在
    “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朱光潜说。
    不懂得用不同的功夫来读不同的书,而只知道用力读书,就是死读书。
    李光地:“如领兵十万,一样看待,便不得一兵之力;如交朋友,全无亲疏厚薄,便不得一友之助。领兵必有几百亲兵死士,交友必有一二意气肝胆,便此外皆可得用。”
    读成文的书与读不成文的书,须兼程并进,相辅相助。学习的方法可有各式各样,有时需用实验的方法,有时需用观察的方法,有时需用演习的方法,并不一定都依靠书。
    在探索阅读的路途上,最好有一个追赶的对象。追赶的过程,会驱使我们一路往上攀登。

    十二.结束
    在书籍和网页的数量都爆炸到今天这种程度的时候,我们面对阅读方法,来到了一个临界点。对于阅读方法的需求,虽然长期存在,但从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
    在商业社会里,我们常说“Winner Takes All.”(赢家通吃)。
    今天,则是 Reader Takes All.“越读者时代”时代来临。
    Reader Takes All. 可以说只是上半句话,下半句则是,Or, Nothing.。
    面对Reader Takes All的时代,我们必须每个人都建立自己个人的知识架构。
    <p>谢谢阅读!本笔记的作者是浪里行舟,禁止任何机构和个人转载,如需转载我的文章请私信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读者》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hqzmttx.html